柔質慈民曰惠,這個封號是當今封賞的,可見惠王在當今心中膽小的形象。民間都說小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可這條規律明顯不適用於皇家,尤其是太后不在世的皇家。如同這一代皇子,十九皇子和二十一皇子在宮中猶如透明人,生母連嬪位都沒有加封,可見一斑。
惠王比當今稍微大那麼幾歲,都是六十出頭的人了,可惜兒孫早逝,連個有親緣的孫子、外孫子都沒給他留下,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加之他又那麼膽小,連封地的政務都不會過問,一說他謀反了,別人都不敢相信,圖什麼啊!
可周煄相信,書中原本就出現過此人。惠王對王妃一往情深,王妃之所以早早去世就是因為當時惠王世子出關遊獵,碰上了蠻人叩邊。惠王世子在關外被人抓住了,要求守將棄城投降,當時守城的就是靖安侯的父親,滿城百姓與君恩皇命壓在身上,老將軍自然不肯,惠王世子因此壯年早逝。
然後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惠王世子早逝,王妃傷心病倒,世子妃殉情,惠王孫子因照看不精夭折,王妃病逝,在那短短的兩三年中,惠王喪妻喪子喪孫,連最後的血脈都沒有保住,自然就把罪魁禍首定位成了當初不肯施以援手的守將。
老將軍盡力營救世子,惠王記不得,他只知道自己的兒子就是被他害死的。惠王封地就在此處,做點兒手腳還是容易的,所以老將軍馬革裹屍了。皇帝也知道老將軍委屈,找了個別的理由申斥惠王,又加封了靖安侯的爵位,還迎了如今的舒妃入宮,補償有力。這都是許多年前的事情了,皇帝處理過後惠王一直沒有反應,安靜如雞幾十年,人人都以為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誰能想到他在心裡憋大招呢。朝廷不肯讓靖安侯一脈絕嗣給惠王報仇,惠王就自己動手了。
周煄不敢肯定靖安侯是不是冤枉的,書中提到此人的時候,他已經殉國了。原著中此時恭郡王已經升了親王,和徐子旭一起趕赴邊疆,開啟戰爭副本,力挽狂瀾,贏盡政治資本。最後徐子旭在惠王的屍身面前感慨:「炙熱的感情太容易失控,燒毀一切,若是你我有一天分離,乃是天意弄人,不可頹廢亂來,我們都要好好過日子,尤其是你肩上擔負的是天下的重擔。」恭王含淚回答:「你最愛我的責任感,我永遠是你最愛的模樣。」
這兩句台詞周煄記得很清楚,當時就覺得不對,可又想不起來哪裡不對。
想了這麼多,其實只在轉瞬之間。
恭郡王一下子被嚇住了,現在思緒慢慢回爐,沉聲道:「父皇,靖安侯勤於王事,兢兢業業戍守邊幾十年,兒臣不信他會叛國。惠王謀反,他乃是皇室血脈,守邊大將空震懾不住,兒臣請旨,親上邊關,捉拿此賊!」恭郡王是要把黑鍋都扣在惠王身上了,如果靖安侯反了就當場擊殺,保住其他人,如果沒反自然更好。
&妥,惠王是皇族血脈你就不是了嗎?如今西北形勢惡略,若有萬一,你讓朕和你母妃如何是好?」皇帝不同意,這事還需要調查,易北自然是能信的人,可皇帝擔心易北都被人騙了,謀反二字,實在沉重。
周煄有些莫名的愧疚,他忙著傷懷自身,居然忘了惠王謀反的事情,這事兒不是他的錯,可周煄覺得自己應該做點兒什麼。
&爺爺,孫兒請旨。有事弟子服其勞,如今惠王叔祖和靖安舅公事設涉其中,沒有皇家人在場是處理不好的。孫兒身份合宜,又小有辦差經驗,特請旨。」周煄沒把話說死,這兩人還不能定性。
在座大臣搖頭晃腦,知道純睿國公說的是實在話,這事兒必須有一個皇族中人去,最好是皇子或者宗正,可是宗正七老八十的人的,他的兒孫不一定能繼承宗正一職,身份不夠。皇子中大皇子早年和太子爭鋒,這幾年把精力都放在培養皇長孫身上了,壯志早已消磨,他不會願意冒這個險的。太子乃是儲君,更不可能;接來下就是三皇子了,賢妃病重,三皇子和七皇子一家都在宮中侍疾,這種時候怎麼能派到危險的地方去,恐怕賢妃聽了這個消息,直接就過去了。
數來數去,還是周煄這個沾著幾方血脈,又是皇族第三代中第一人的身份最為合適。
&行!」太子想都沒想出口阻攔道。
&伯?」周煄不明所以,但他還是堅持,他對西北局勢有別人都不及的優勢,他想儘快解決這件事情,以免
48.請旨入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