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求收藏、推薦票,拜託拜託!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閱兵儀式舉行的也不是第一次了,不過每一次都有一些新的花樣。比如說這一次,除了原先的第一師第二師陸戰軍,還加入了八千後起之秀炮兵師。炮兵師所部八千人這可是第一次參加閱兵儀式,因此個個度比較激動,想要在此一展風采。至於占了大頭的兩萬海軍戰士,在這陸地上就中規中矩了,只是穿著的軍裝樣式不同,其他的也就是手中拿了一桿新式火槍而已。
每一次閱兵,馬尾軍採取的都是分列式閱兵,也就是讓受閱的部隊列隊從檢閱台面前依次通過,耿精忠及眾將官自己是不用移動位置的。由於馬尾軍的編制都是與其他軍隊不同,一直都是以營級為一個單位計算,人數剛好是一千人。因此,每次閱兵的陣形都比較固定,除了營部機要員以及火頭軍十幾人共計三十人不必參加外,九百七十人剛好擺成橫向三十一人縱向三十一人的正方形方陣,多出來的九個站在前列,最前一人扛旗,後面三排就成了兩人三人四人的錐子形。
最先開始的,當然還是護旗手出場,他們不是哪一支作戰部隊裡面的,而是耿精忠貼身衛隊裡的戰士,穿著只有在重大儀式中才會穿著的禮服,步伐整齊,高舉著馬尾軍猛虎旗,英姿颯爽的從檢閱台台前走過。他們一走過去,接下來就是正式的方陣出場了。近三萬士兵,說來說去也就是三十個方陣而已。一個方陣一個方陣的走過去。並花不了多少時間。
每一個方陣走過去。表現的都大同小異,整齊劃一的隊列、矯健有力的步伐、響亮堅定的口號,期間幾個標準的動作,無不體現出這是他們刻苦訓練之後的成果。他們這可不是實現演練好的,而是已經在日常的訓練中深入骨髓了,不是做樣子就能夠做成功的。幾年了,戰士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每天的訓練。使得他們此刻的動作毫不做作。
其實,最目瞪口呆的就要數范承謨等十三人,他們的目光依然呆滯,這樣雄壯威武的雄師,遠不是他們所見過的綠營兵或者說地方巡檢部隊能比的,就是滿清八旗兵也做不到這一點,更沒有他們身上的殺氣、士氣。有幾個官員心裡已經開始犯嘀咕了,思考著緊緊跟隨范承謨做一個忠於大清的忠臣是否值得?大清國真的能戰勝三藩嗎?用一條命換身後的清名值得嗎?若是大清勝利了還好,他們死了還能得到一個忠臣的評價,說不定可以名垂青史。但若是清廷失敗了。他們豈不是就成為了.......
歷史永遠是由勝利者書寫,這一點他們比誰都明白。幾人還在震驚與糾結著。最後出場的炮兵師已經到眼面前了,炮兵師八千人也其他部隊不一樣,雖然只有三個炮營將他們的寶貝------大將軍炮與將軍炮給帶來了,但是百多門泛著冷幽幽亮銀色金屬光澤的火炮更讓整個閱兵儀式的氣氛達到了頂點。這些新式的用特種鋼鑄造的火炮,無論是哪方面都比原先的火炮有了長足的進步,一架炮車拖動一門火炮,一匹馬就能輕易的拉著跑起來。三個炮營由於有馬匹和炮車的加入,雖然隊列長了一些,但是卻給人感覺更加的雄壯。
來回折騰了近一個時辰,整個的閱兵儀式才算是結束。這一個時辰內,大部分的時間范承謨都處于震驚之中,耿精忠具備這樣的實力,難怪乎他不願意撤藩,先前耿精忠說什麼?這裡的軍隊還只是他麾下總數的一半不到,那麼照這樣看來,他的實力已經幾乎不下於平西王吳三桂了。現在光是一個吳三桂就已經讓朝廷焦頭難額,現在再加上一個實力不弱於吳三桂多少的耿精忠,朝廷還有勝算嗎?
&大人,諸位,都已經見識了我馬尾軍的雄壯,不知道都有何感想?何去何從都考慮好了嗎?」各部隊都已經各歸本陣,耿精忠就回過頭來對幾人說道。其他馬尾軍將領也將目光投射到這邊。
十三人先還是默不作聲,有一些猶豫不決。但是范承謨卻臉色一轉,仍然堅定的回應道:「靖南王,你的實力雖強,但依然遠不是朝廷的對手,福建、雲南只兩省而已,加起來也就相當於東南一郡,江浙的財富,山陝的武勇,全在朝廷那邊。朝廷坐擁百萬雄師,豈是爾等可以抗拒?若是反叛,早晚必亡!而靖南王擁有如此之雄師,正好可以協助朝廷平定叛賊吳三桂,到時候立下不世功業,晉封親王也指日可待!」
耿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