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津州那邊已連晴三個月了,我觀天象,只怕還會繼續晴下去,來年只怕有乾旱啊,所以多存點糧,到時萬一津州有事,有這些糧,也能調劑一下糧價。」宗俊卿不能說自己知道津州未來的情況,只能用「我上知天文」這種玄乎奇玄的回答充數了。
好在這個時代的人們還是非常相信夜觀天象這種話的,所以宗二聽宗俊卿這麼說,想著宗俊卿年紀雖小,的確有不世之才,可能還真讓他看出了什麼東西來,就沒什麼疑問了,想著既然主子這麼說,那他就接著買吧,想來公子是準備趁亂大賺一筆吧!
不錯,上一世津州那邊在本年秋收之前就開始持續干晴少雨,本來就影響了秋收,幸好南方糧食豐收,外地糧食進了津州,好歹沒因此糧價暴漲,結果第二年繼續晴個不停,乾旱不止,別說種糧食了,連吃的糧食都不夠用了,古代交通不便,物流不快,南方倒是有大量的糧呢,但一來長途跋涉,運輸不便;二來有人看津州及周圍乾旱,準備囤積居奇,糧商們都不放糧,就等著糧價飆到高點後好狠賺一筆。
結果,還沒等那些人賺錢,津州沒吃的流民已是忍不住飢餓亂了起來,甚至衝擊京師,搶糧搶錢搶女人,雖然很快被戍衛京師的京畿衛平息了叛亂,但大打一場,無論是老百姓,還是軍隊,都沒討到什麼好處。
而宗俊卿之所以這樣積極地弄這個,想調劑糧價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當時出了此事,皇帝怪吏部尚書不會知人善任,給津州派了個庸官,決策失誤導致了這場災難。所以不但撤了津州知州的職,也撤了吏部尚書的職——而這個吏部尚書,便是宗俊卿姐姐的公公。
上一世因為這事,姐姐家一度沉寂。許多年後,在自己的幫助下,才慢慢恢復過來。
宗俊卿年幼時多虧了這個姐姐帶大,這時自然不想看到悲劇重演,所以便搶先布局,力爭到時將津州的局勢穩下來,所以他不但買糧調劑,還準備到時到津州走一趟,這樣一旦津州出現超出他預計的情況。就用鎮國公世子的身份。逼那些囤積居奇的糧商放糧出來穩定市場。絕對不能讓饑民因為沒糧食吃而亂起來,消彌這場悲劇。
所以像宗二想的宗俊卿替天家操多餘的心、想著賺錢倒是其次,關鍵是要穩定住津州的局勢。避免上一世的悲劇。
在宗俊卿準備消彌這場暴亂的時候,丁麗萍也在勸劉氏拿錢出來買糧。
不過她可不打算將糧食投到津州。因為那兒太亂了,還不知道派過去的人能不能把糧順利賣了然後拿著錢回來呢,她是打算這會兒趁著糧食便宜,在京城買點糧,到時京城受暴亂影響,也會漲價的,等漲價時,再將糧賣了,從中大賺一筆,她可記得前世受津州乾旱大亂糧食漲價的影響,京師糧價也漲了將近十倍的,到時她娘手中的一萬兩變十萬兩,她的嫁妝也就能更多了,小高氏也能更高看她一眼了,到時嫁過去只怕非常容易,想想都美,所以就等著靠記憶發災難財的丁麗萍哪會放過這個好時機。
不過說服劉氏將手頭的一萬兩拿出來買糧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劉氏最近一兩年雖看丁麗萍說話行事頭頭是道,覺得比自己想的還周全,所以經常採納她的意見,但那也只是採納,不代表女兒說什麼她就聽什麼,畢竟她這做娘的,比丁麗萍總要多吃那麼多年飯,不可能丁麗萍事事都說的對,所以呢,她覺得對的就採納,覺得不對的可不一定就會聽從了。
好比眼下這事,她就覺得女兒在出餿主意,不由皺眉道:「我那些銀子全買了田地,難道把那些田地賣了再買糧賣?萬一賣的賠了,那豈不是虧死了?聽說今年糧食收成好,所以糧價一直在跌,你還讓我買糧,這不是做虧本生意嗎?」
丁麗萍便使出了渾身解數勸她娘,道:「我聽人說津州那邊旱了好幾個月了,再這樣下去,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糧價肯定會漲的,咱們囤了糧,只會賺不會賠的。」
丁麗萍雖然不知道糧食具體什麼時候漲價,畢竟經過了那麼多年,能記得是明年有災就算不錯了,具體的哪記得那麼清楚,但記得後來糧食漲了差不多十倍,到時等糧食有這麼貴了時出手就是了,包準不會錯的,所以她才有這樣的信心勸劉氏。
劉氏卻不為所動,畢竟她的銀子都買了田地了,讓她將田地賣了買糧做生意,她一點也
第六十四章 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