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盟友、敵人的格局已經形成。接下來就是團結國人和自由民,對抗華族。
有了『島國興,杜蘭王』的石碑,別管真假,已經足以讓杜蘭獲得不少支持。而且他對天皇不敬,也是讓不少人期待他能創造出一個不同的時代。
當然大部分人是觀望的,他們並不想改變,只想安安穩穩過日子。他們已經適應禮制的階級社會了,所以並不是很願意改變。
不過大家也知道杜蘭的科技實力太強了,華族不是對手,眼下杜蘭登基已然是鐵板釘釘的事情。
只是不知道杜蘭會如何處理華族,如何管理國家,這才是大家最擔心的。
杜蘭現在登基,也只是共主,想要成為皇帝還得先把華族的產權和經濟權、人才權給收上來才行。德川家康的閉關鎖國,只是收了經濟權,所以他也就是個共主。
要做成一件事情都會有反撲的,就比如周公推行周禮,發生了三監之亂,周人之間的內戰。因為周禮承認了周人之外的部族的利益,讓他們都變成了周人。
周厲王想要專利,就是回收諸侯的經濟權,結果就是國人暴動,周厲王直接被推翻。
漢朝想要收回產權,結果就是七王之亂。
曹操想要唯才是舉對抗唯德是舉,結果卻兒子曹丕頂不住,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科舉同樣也受到了門閥的反對,隋唐貴族用佛教和道教進行聯盟,根本不理會科舉。
道生一,一生二。一件事情開始了,必定就有反對的聲音,而推行的過程必定是充滿了鮮血。
「第一步就是要把華族給全部集中起來。」杜蘭說道:「要漢化。」
漢化,也就是漢朝化,為什麼要漢化?因為漢化就是共主到皇帝的過程,從劉邦開始。
劉邦首先開始陵邑制度,把六國的舊貴族給集合在一起,開始奪取產權的第一步。
先把人和地給分開,建立一座城市,專門管理華族子弟,可以給他們提供最為紙醉金迷的生活,讓他們慢慢墮落。
在秦朝的時代,雖然秦始皇消滅了六國的王室,但並沒有消滅盤踞六國的分封勢力,各地還是由各自領主進行管理,所以秦朝的統一其實根本沒完成,只是消滅了表面上的敵人。但分封的基礎還在,所以根本就沒有真正統一。
其實分封的勢力就算到了唐朝都有,因為唐朝也是共主,貴族勢力尾大不掉。
漢朝建立,面對的就是如何建立一體化國家的考題,西漢的皇帝都是在努力,奪回了產權,在經濟權和貴族五五開,但在人才權上是一敗塗地。
漢化就是皇帝和貴族博弈,皇帝剝奪產權、經濟權、人才權的過程。
漢朝解決了產權的問題,杜蘭第一步也是要解決的。
至於經濟權,《鹽鐵論》之後基本就是皇帝和豪強平分,這個是真沒辦法,國土太大了,皇帝很難管理所有的生意,只能把握大方向,剩下的只能豪強負責。
人才權,到科舉制度之後才慢慢解決。
最後皇帝掌握了產權和人才權,半個經濟權,那麼皇帝就贏了,貴族就輸了。但貴族輸了之後,不是說歷史就終結了,歷史還在繼續,到了明朝內閣制度出現,皇帝其實已經可有可無,整個國家完全可以脫離皇帝運行。
皇帝如果太努力,很容易就會成為官僚體系的一員,會被體制吞噬。所以明朝皇帝選擇了各種方式對抗,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可惜都不是很成功。
「現在島國作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國家,經濟權和部分產權在美帝手裡,人才權在自己手裡,所以半封建半殖民國家想要和宗主國對抗,就得使用人才。」杜蘭說道:「我們先把華族手裡的產權奪回來,再用人才把美帝手裡的部分產權也奪回來。最後就是經濟權,只要美帝對我們進行封鎖,那麼經濟權也能被我們奪回來。」
如何從共主成為皇帝,杜蘭上演了教科書般的漢化。
先就是讓華族搬家。
哥斯拉在某一個地方踩了一個平原出來,杜蘭表示這塊地方可以推行『陵邑制度』,可以把他們全部搬遷過來。
當年劉邦說把大家遷移過來是為了抵禦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