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2月25日,阿勞坎港,晴空萬里。
張金華神清氣爽地站在幾乎沒有什麼晃動感的「大溪地」號前甲板上,進入阿勞坎灣(蒙特海軍上將灣)的航路兩側那破碎曲折的山脈島群,很好地將洶湧的海水都擋在了外面,這使得阿勞坎灣整個都籠罩在了一片寧靜之中——真的是一片再好不過的避風灣呢,連正常海港所需的耗資巨大的防波堤都可以省下了。
已經在這裡逗留兩天了,遠航所需的各類物資都已置辦完畢,三百名印第安流放者也已經都登船進入了底艙的隔間內,現在萬事齊備,只等出發了。張金華看了看岸邊,最後幾名水手正驅趕著一大群牛羊朝大船這邊走來,他們是去問當地的阿勞坎人購買牲畜的,這些牲畜將被分散安置到總計四艘船上,然後部分被途中殺來吃掉,給船員們補充新鮮肉食以改善生活,剩下的麼,自然就將送到大溪地島上去了。東岸人既然想在島上設立永久性質的補給基地,那麼牲畜自然是不能少了的。
阿勞坎港的碼頭如今是一天一個樣。上次張金華途經此地時這裡還滿目多是荒涼呢,但現在不但挺拔的兩三層小樓多了幾間,就連耕地都拾掇出來了不少,看樣子已經根基初立,小有規模了。此時這裡已經有了一座規模不小的磚瓦輪窯廠、一間石灰廠和一間水泥廠,僱傭了大量附近的阿勞坎人做工,生產出來的建築材料除供應本地外,剩下的據說還將出口到西班牙人的秘魯總督區。以賺取外匯。
看來此地的磚石水泥當真是較為豐富。張金華隨便數了數,岸邊除了那些小樓房外,還有不下十五座磚石砌成的塔式風車。這些風車看起來多是荷蘭和英國制式的,外表較為粗糙,但實質頗為厚實堅固——這也是東岸人一貫的風格。這些風車星散在阿勞坎港各處。其中既有用來碾磨穀物的,也有用來提水抽水的,更有一些連接了大型鍛錘的風車可以用來鍛打鑄鐵、壓碎石子,總之是用途各異。
阿勞坎港及其附近區域常年盛行猛烈的西風,冬季風速大時甚至能夠達到幾十公里的時速,讓人驚嘆不已。如此豐富的風力資源。再不好好利用可就是傻子了!因此,自從東岸人抵達這裡,並且建築材料能夠自給後,修建厚實、堅固、高大的塔式風車便成了南鐵公司最熱衷的一項行動。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風車將出現在阿勞坎港——或許將來也會包括興南港在內——城內外各處。使得這種能夠有效利用自然風力資源的東西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誌。
牲畜很快被分裝到了各艘船上。「大溪地」號的船艙內也塞了六頭安達盧西亞黑牛以及十來只東岸大角羊,這些牲畜被草草系在船艙內的一些木頭柱子上,地上鋪了一些臭烘烘的乾草,看起來以前這裡也關過牲畜。緊鄰著關押牲畜的地方還堆放著很多木桶,幾名廚師模樣的人正在製作醃魚,這些新鮮的智利竹莢魚是今天早上南鐵公司送來的,是水手們遠航途中重要的食物補給,因此必須立刻進行醃製。以防*變質。
一切事宜處理完畢,上午十點整,隨著張金華的一聲令下。「大溪地」號率先拔錨起航,三艘移民運輸船緊隨其後,依次駛離了阿勞坎港碼頭,朝下一站目的地加拉帕戈斯群島而去。與他們一同出航的,還有三艘南鐵公司的漁船以及兩艘海軍的風帆護衛炮艦。三艘漁船中的兩艘船船艙內滿載各類東岸工業製品,另外一艘是冷藏船。其船艙內則裝滿了新鮮的竹莢魚——托西班牙國王的「福」,秘魯人甚至就連出海打漁都困難重重。因此他們還需要問南鐵公司進口數量龐大的海產品,以滿足他們的日常消耗。可憐秘魯總督區坐擁世界三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但卻需要向外來者東岸人進口海產品,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就這樣,數量多達九艘的東岸船隻在海上組成了一個編隊,順著強勁的洪堡寒流以及時不時吹起的東南風,一路航行到了智利中部地區外海。三艘南鐵公司的漁船在海軍護衛艦的保護下拐向了岸邊的毛林港,他們將在此秘密停泊,與西班牙人進行走私貿易;至於由張金華領銜的移民探險船隊,則轉向外海航行了一些,以避過可能會遇上的西班牙船隻——雖然可能性極小——然後動力全開,蒙頭向北航去。
1650年3月9日,幾艘船隻悄然駛進了秘魯外海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他們這次選擇的臨時錨泊地仍然是聖克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