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縣作為烏江地區的首縣,不但是地區行署、警備司令部、巡迴法院等機構的所在地,同時也是本地農業發展最完善的地區。也正因為如此,這個縣的所爭取到的建設資金、物資以及人員,一直都是烏江地區各定居點中最多的,尤其是縣政府所在地的靖江鎮,該縣不但得到了財政部的巨額撥款,同時也得到了地區行署財政處的各項補貼,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日千里,異常迅速。
與此同時,隨著新技術的逐步發展,如今包括靖江縣在內的一系列新定居點在建設時,採用的往往都是東岸國內最先進的技術以及最先進的設計理念,就連質量要求都是高標準,整一個是按照百年大計來建造的。
比如這座城市的下水道設施,它吸取了東方縣等老牌城市坡度過緩的教訓,採用磚石水泥砌就的高標準下水道,以一個較大的角度將城市污水排出去。這些下水道的分支網與主幹網絡,尺寸都很不小,與其說是一個下水管道,不如說是一個用磚石封閉起來的大河溝。大河溝需要定期清淤和檢修,因為污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會沉積在河底,從而使得河床逐年抬高,進而影響到下水效率。清理的方法也很簡單,即派人進入下水道中,用鐵鍬和鏟子將河床上充滿惡臭的淤泥挖走——而在這個時候,原本應該流經這個下水道的污水就將臨時經別的管道流走,這可由事先做好的閘門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正在興建的靖江鎮城市下水管網是與公共廁所的污水排放管道合二為一的,即支網——每家每戶的下水道,採用粗陶管,外側上釉防滲漏,陶管外用磚頭水泥固定好,以防破裂——與支網之間互相獨立,然後匯總的小幹流(磚石砌的小河溝)與公共廁所的下水管道連通起來,最後進入主幹流(封閉的磚砌大河溝)之中。流到城區之外。
排出去的污水最初打算是直接任其流入烏江之中,但地區行署專員湯圓直接將這個方案槍斃了,因為太不衛生。湯圓堅持認為,除非直接將這些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否則任何將污水排入河流——特別這還是全縣大部分人的飲用水來源的時候——的行為都是不負責任的,必須禁止。而在與上面派過來的實踐城市污水處理的專業人員們一起研究後,湯圓最終打算將這些污水經過處理後排到城市外的荒郊野地里。
而將這些污水排到外面的荒郊野地,靖江鎮方面同樣設立了兩個方案,其一是將這些營養豐富的污水(往往包含糞便尿液)漫灌到野地上。反正如今東岸的野外到處都是荒無人煙的未開發地帶。將這些污水排到野地里,似乎並不會產生什麼很壞的影響。因為那裡勢必離主要的居民區相當遠,不會污染居民區的空氣,也不會污染水源,絕對是一種理想的處理方式。
事實上歐洲人一直到19世紀還在將污水流過輪休的土地,以使其獲得肥力,不過很快由於惡臭的氣味以及污濁、不衛生的環境而遭致了居民們的反對,遂使得這種處理方式漸漸消失了。不過這在東岸卻不是什麼大問題,蓋因這裡野外到處都是大片的荒地,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很多年內仍將持續荒蕪著。將污水排到這些地方,能夠在很多年內持續增加這片土地的肥力,將來一旦決定開發,必將能夠獲得一個很好的收成。
第二個方案則是在荒郊野外設立污水處理廠,這個廠的工藝其實也很簡單,大體上包括沉澱槽和化學潔淨池。衛生部的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在國內多個城市做研究(一般是國家下發的課題,有數量不菲的課題研究資金)時發現,污水中95%以上都是水,其他的如有機質、砂石等的含量占比不大,因為城市下水管道已經經過幾道格柵(過濾粗大物體)、濾網(過濾細小的雜質)的洗禮。經蒸汽泵站加壓後流到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已經相對較為「潔淨」了,因此處理起來較為簡單。
沉澱槽的作用就是將一些既不溶於水的、也不懸濁在液體中的物質(一般是砂子)沉澱到池子底部,而諸如糞便、油脂、腐爛動植物組織等有機質一般都是呈懸浮或溶解狀態的——這些有機質如果不做任何處理就排入河裡的話,那麼有機物質會逐漸腐爛、消耗氧氣。同時放出難聞的氣體,最終導致水裡的魚類和植物因缺氧而死亡,同時也會在河裡產生大量污泥並使其淤塞,影響船隻通航。
經沉澱槽初次沉澱過的污水在經泵站(抽水機)加壓進入化學潔淨池後,工作人員
第一百十三章 市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