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5年3月30日,經過將近三個月時間長途跋涉(黑海封凍,不能行船),華夏東岸共和國駐歐全權特使高文剛終於抵達了克里米亞汗國的首都貝克奇薩萊。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說真的,他已不記得這是他第幾次來到這個國家了。但不管怎樣,克里米亞汗國如今已經是東岸人撬動黑海局勢的支點,萬萬輕忽不得,因此來多少次都值得,都有必要。
哈吉格萊大汗最近身體不太好(這也是他沒有率軍親征波多利亞的原因),病懨懨的,不過還是在東岸人設計的豪華宮殿內接待了高文剛一行人。
格萊大汗馬上出身,一輩子打過不知道多少仗,再加上克里米亞這個國家的體制特性,因此他對軍隊建設非常在意,也很上心,從來都是竭盡全力供養的:克里米亞汗國經過多次組建、裁撤、再組建、再裁撤的怪圈,最近十年來已經基本穩定在三萬人常備軍的規模上。
毫無疑問,對於一個人口不過一百多萬的落後小國而言,三萬人的常備軍規模已經非常巨大了,更何況這個國家還是個半封建半遊牧的體制,生產力水平天然就不是很高,故能保有三萬人的常備軍總額,已經相當牛逼了,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可以稱得上是「窮兵黷武」。
這三萬人裡面,兩萬人是騎兵,傳統意義上的克里米亞韃靼騎兵,彪悍、輕捷、精狡,多由窮苦農牧民或大汗赦免的奴隸組成,由國家提供薪水、給養和訓練裝備,東岸軍事顧問參與並幫助組建了其後勤系統、訓練系統、情報系統和指揮系統。雖然不可能樣樣教給他們其實東岸人在軍事上也只是技術和制度領先,其他很多方面也就一般般,和舊大陸同行們還是有互相學習的地方但已經讓這支軍隊戰力倍增了。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克里米亞汗國除了大汗或貴族們親領的部屬外,是沒有什麼常備軍的。他們遵循的還是草原舊制,即一旦有事,臣服於大汗的各部族首領帶兵勤王或出征。他們帶的兵,其實就是部落民罷了,只不過是家裡有幾個奴隸和一些財產,生活還算過得去的部落民。出征的時候,部落民需自備馬匹、乾糧、武器和其他軍資,在指定時間到指定地點集合,然後由部落長老或酋長率領到大汗金帳所在處應命。
可以看得出來,即便克里米亞汗國的部落民們較為富裕意味著從繁重的生活勞作中解脫了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打熬身體,錘鍊戰技但畢竟不是職業士兵,不可能全天候、高標準地進行軍事訓練。就算有一些人比較自律,堅持訓練,但也僅僅只是小範圍罷了,大範圍的協同作戰還是有所欠缺的,而這往往也是草原遊牧民們的通病,組織度低!屬於先天的病根子,要彌補的話比較困難,除非出一個雄主用鐵血般的紀律教會他們這一點,但雄主往往是很少的。
而這其實也是草原遊牧民們在渡過了極盛期之後,開始轉衰的重要原因,無他,不合時宜的古代軍事體制拖了後腿!想想看吧,當歐洲各國工商業日漸繁榮,社會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開始供養得起規模越來越大的常備軍隊。這些軍隊數量龐大,裝備精良,訓練頻繁,戰鬥力自然比每天為生活奔波的非職業軍人要強多了。
可以這樣說,當初土耳其人如果不迅速轉變體制,從遊牧國家過渡到封建國家的話,他們也就如同歐洲歷史上鬧過的「黃禍」一樣,最終湮滅於歷史長河之中。索性土耳其人比較清醒,及時進行了痛苦的改革,與當地的封建領主們結合,最終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他們對比鮮明的是,盛極一時的金帳汗國、帖木兒汗國都分崩離析了,落後的生產關係無法駕馭先進的生產力,國祚何其之短耶!
如今東岸人幫助格萊大汗建立的這支常備軍,可以說是邁開了汗事體制改革的第一步,至關重要。走出了這一步,克里米亞汗國也就有了常年維持著一定戰鬥力的「快速響應部隊」,在應對周邊局勢時也將更加從容。
而且,從軍事指揮體系上來講,這支三萬人的軍隊只對格萊大汗的家族負責,等於是大汗手裡的一把利器,同時也是整個國家的穩定器。今後大汗本人若想做什麼改革的話,那麼依靠這支常備軍為後盾,加上大義名分的幫助,基本上阻力會小很多。真要說起來,這支常備軍有點奧斯曼帝國蘇丹本人直轄的加尼沙里軍團的意思,為蘇丹
第一百七十章 影響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