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1年5月16日,華夏東岸共和國首都東方港,東風五級,晴。
「這些年人口增長速度不及預期啊……」穿著一件皮衣的邵耀光剛剛從港務局餐廳內離開,不顧眾人勸阻,堅持下到了碼頭棧橋上。
海上的風浪有些大,但邵耀光毫不在意,而是彎下腰撫摸起了棧橋粗糙的水泥地面,像是在緬懷什麼一樣。良久以後,他才站起身,對著一眾官員們說道:「想當年先輩們在此登陸,披荊斬棘,一路坎坷,很的是很不容易啊。你們看,這條鋼筋水泥的棧橋,可是廢了老鼻子勁了啊。尤其當年那個年代,科技沒現在發達,機器沒有大規模普及,一切全靠人來堆,想想就不容易。」
眾人聽後連連點頭。這個棧橋他們也是服的,當年要填海、要運材料、要施工,這成本確實相當之高昂。說起來,這都是先輩們受苦受累,把基礎給打好了。因為就連他們後來擴建東方港,都是在此基礎上來的,當時工程量都不小,別說剛登陸那幾年了。
近年來有呼聲說要三度擴建東方港,將這座港口擴建成一個可以容納上百艘船隻的大港。據說本來是很有戲的,結果遷都的事情一出,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一下子就停止了。給出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那就是東方港附近水文、地質條件不好,容易淤塞,每年清淤費用巨大,不建議擴大。
當然這些原因都是明面上的,真正的原因還是資金和人力的問題,尤其是後者。新首都洛陽府建設在即,這勢必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邵耀光已經和其他幾位執委碰了頭,定下了基調,即全力保障新首都的建設,為此將開通一條從聖菲通往洛陽府,以及從上海縣通往洛陽府的鐵路——鹽城通往洛陽府的鐵路也要規劃,但排序可能稍稍靠後。
修鐵路,無疑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這除了在老區各縣徵發徭役之外,就只能從國外想辦法了。再直白點就是,想辦法弄更多的非國民勞務工過來!關於這事,執委會高層已經討論過好多次了,有人直接就建議,法國、西班牙現在不是鬧饑荒嗎,德意志不是打成一鍋粥嗎,直接從那兒招攬就好了!人又多,這會為了活命肯定也容易弄人,單次航程也只要三個月,成本低,多好!
提出這個建議的是分管農林牧漁的執委陳科,另外還有兩人也支持他,提出的理由也十分充足,聽起來確實不錯。不過邵耀光覺得這事很不靠譜,提出了反對意見,將這事擱置了下來。他覺得,東岸人現在750萬人口中,絕大部分都是來自遠東的明人及其後裔,如果一下子引進了太多的歐洲人,就會極大地改變國內的人種構成,可能會給未來埋下隱患。這種隱患倒不是說他們會他們會造反,這不可能,主要擔心的是文化和思想上造成的混亂,延緩東岸民族的融合。
對這個觀點,分管科教文衛及宗教民族事務的邱海洋執委也表示贊成。他是第一代穿越的中學生,曾經在義成地區當過行署專員,後來又幹過科技部長,是老資格的執委了,影響力很大。邱老認為,現在國內信仰天主教的基本都是歐洲移民及其後裔,同化他們本就需要花費時間,如果一下子再湧進來太多人,恐怕會增加難度,因此他不贊成讓太多歐洲人移民過來,認為像現在這樣每年轉正一批非國民的節奏就正好,不多不少,剛剛好。
邱海洋這麼說,其他人也不好反駁他,因此這事就給否了。
但修路、建首都所需要的勞動力缺口又真是存在著,誰都無法視而不見。所以,邵耀光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拿出來一個新的對策,那就是照樣從歐洲引進大量難民,不過卻不是到本土,而是運到南非的黃黑分界線那裡定居墾荒,充實當地的人口。另外,新華夏島、澳洲等殖民地也有分配名額,以讓他們那空空如也的大地上有些人煙。而作為交換,上述幾個殖民地不得再隨意截留從遠東前往東岸本土的移民。即便有移民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滯留在當地,日後也要遣返到本土,不得在當地定居。
當然僅僅這樣還不夠。邵耀光還打算,撥款重修移民部的運輸船隊,尤其是專為移民打造的「短跑冠軍」級運輸船,更是要大造特造,以補充這些年來的損耗。要知道,最近十來年,本土對於移民事務真的是有些懈怠了,多年未有投資,當年規模龐大的「短跑冠軍」級移民運輸船因為海難、退役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