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年10月25日,黃儀帶著隨從們已在大澤鄉考察了幾天了。
幾天下來,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大澤鄉這裡實在太難了!說它難不是因為大澤鄉的居民們不努力,而實在是因為這裡的地理環境太糟糕!
眾所周知,新華夏島其實一個中央高、四周低的地形,而在面向印度洋一側是一個巨大的斜坡,這個斜坡寬度大約是50公里,一直延伸到大海。這個坡地,坡腳是沖積平原聯成的狹長低地,因為有一些南北向的河流而被切割得支離破碎。
而說起這些坡腳平原,當地居民也是兩眼淚汪汪:當河流從中央高原流出到坡地後即行放寬,但在信風及海流的作用下入海困難,沖積物幾乎不能進入深海,於是挨著陸地,形成曲度很小的沙丘沙嘴,給人以直線海岸的印象。河流流經這個地帶時通常是困難的,它們流勢緩慢,形成曲流,分作許多港汊,留下一些牛軛湖。於是,你便知道了,整個新華夏島東海岸多以串珠狀潟湖群為主,被一些當地人稱為「龐加拉那」的低壟分隔著,這裡沒有深入陸地的港灣,多風,不利於海上活動,海岸後面的淤積小平原常有很多沼澤簡而言之,這裡適宜種植的土地不多,必須花大力氣排乾淤積平原上的沼澤積水,才有可能開發海岸上的平原。
很不幸,東岸人設立的大澤鄉定居點附近也是典型的東海岸地貌。適宜種植的土地只有城鎮周邊不大的一小塊,再遠,便是淤積的沼澤平原了,後世馬達加斯加人在這裡養魚、種植芋頭、香蕉等作物,東岸人這會也玩不出太多的花樣,估計也只能這麼辦。
但不幸中也有幸運,這個年代的東海岸人跡罕至,尚未經過後世大規模的開發,尤其是海邊大量的濃密森林(紅樹林)尚存在著,沼澤淤積平原上也長滿了許多樹木,這使得地表的土壤多為磚紅壤化火山土、林下磚紅壤粘性土或河流沖積土,尚未退化成難以利用、需要整治的鐵殼紅壤,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而早期的東岸殖民者們也正是依靠這些可以勉強評價為「中上」的土壤,種植出了大量的穀物和蔬菜瓜果,養活自己的同時,也供應了大量來往的東岸船隻甚至有時一些荷蘭船隻也會在此停靠補給,以便接下來有充足的「力氣」可以橫渡印度洋抵達巽他海峽。
不過,離開這些可以勉強耕作的沿海小塊平原(被河流深度切割),深入到內陸的淤積平原中的話,那裡就只能發展一些艱難的沼澤稻田了,後世馬達加斯加人的沼澤稻田其產量大約是每公頃一噸,一年一熟,低得令人髮指,因此最後紛紛改種經濟作物,比如咖啡、棕櫚、香蕉、椰子、胡椒和丁香,收入倒也還說得過去東岸人如果想要開發內陸的淤積平原(早晚的事,因為這是進占中央高原的必經之路),基本也是這些路數。
「黃隊長,大澤鄉實在太艱苦了哇。我們身後便是大片的淤積沼澤,根本抽不出足夠的人手來排乾沼澤積水,擴大耕地面積。而且沼澤里蚊蟲遍地,去墾荒的死亡率也太高了,大夥都不願意。現在,我們大澤鄉居民們除種地外唯一的副業便是在潟湖與牛軛湖內捕魚了,感謝天尊,這些湖泊內的魚(既有鹹水魚也有淡水魚)還是非常充足的,每年的捕獲量都相當不少,但悲劇的是,我們缺乏足夠的鹽來醃製,而且上頭也不許我們過多砍伐森林製作木桶,這真是太難了……」黃儀的耳朵邊這兩天已經響起了太多諸如此類的抱怨聲,而其無一例外都來自大澤鄉的地方官員們,他們抓住全島最高長官前來視察的機會,不斷訴苦、抱怨,期望能獲得一些政策或物質上的傾斜,讓大夥的日子都能好過一些,開荒實在是太艱難了!
黃儀對他們的目的自然是心知肚明,同時也沒打算拒絕他們的要求,畢竟新官上任,說是拉攏地方官員也好,說是獎勵也罷,支援一下在地方上艱苦開荒的弟兄們,不是很正常的事麼?黃儀心下打算著,回去後讓新華縣和寧國港那邊勻出兩三千薩卡拉瓦人、貝齊米薩拉卡人、塔那拉人出來,打包送到大澤鄉及附近幾個即將設立的新定居點,一面整飭既有的沿海土地,一面深入淤積平原,排乾積水、平整土地、改造環境,不斷擴大適宜耕種的土地面積,為東岸人的殖民大業貢獻自己的努力。
對了,說起未來東海岸即將設立的新定居點,這還是黃儀的打算。蓋因東海岸這邊實在是太適宜種植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