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海已經大面積封凍,鴨綠江更是早不能通行,這丹東一帶的消息,可就只能靠朝鮮輾轉傳遞了,費時費力啊。」梁向儉將一份文件丟在了辦公桌上,然後使勁揉了揉臉,用一副疲倦的語氣說道:「去年決議去丹東屯墾,而今大半年過去了,惶惶然已有四萬五千餘山東西四府災民前往該縣安居。為此,朝鮮王國君臣出力甚大,大半年來的各種糧食、種子、衣物、牲畜什麼的幾乎全賴他們了,就連鐵器和建材都有相當部分由朝鮮人供應,這花費委實不能算不大!另外,朝鮮御營廳大將姜有道率軍三千渡河增援我丹東縣側翼,警戒寬甸等方向的清軍,雖然其戰力極為可疑,面對小股突襲而來的清軍也手忙腳亂的,但多少也能發揮一些作用不是,更何況他們的一應糧餉開支全由鴨綠江對岸的朝鮮地方官府負責,不用我們花錢,作用還是挺大的啊。俗話說,打一下臉還得給顆甜棗吃,老使喚人做事不能不給好處,這對朝政策,下一步該是個什麼章程?」
話說此番山東的持續旱災已經延續了兩年多時間,大量西四府的災民通過各種途徑跑到了東岸人這邊,為了安置他們並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登萊開拓隊方面安排了至少八萬人到濟州島、釜山港、元山津、丹東等地。
其中,濟州島、釜山、元山三地承擔了至少四萬多人的安置任務,壓力無疑是極大的。不過,黃衣賊既然頂著個「賊」的名號,那豈是浪得虛名的,梁向儉梁某人就公然下令,將絕大部分口糧集中於濟州島,供應安置在島上的災民(大約一萬五千人)就食、墾殖;另外,那三萬人左右就集中安置在釜山、元山兩地,糧食自然是不夠吃的,但沒關係,可以先向周邊的朝鮮州縣「借」嘛!誰沒個急難之處呢,朝鮮王國百姓素來知書達理,以道德文章治天下,又怎麼可能看著東岸災民沒吃的而無動於衷呢?說不得,自己有一口吃的也給災民一口吃的,而且咱主動送上門,免了東國天兵上門自取的奔波,這是何等的高風亮節!
好吧,以上全是扯淡!真實情況就是東岸人的糧食儲備真的十分緊張,登萊開拓隊隊長梁向儉在部下的建議下,將大量山東災民安置到了濟州、釜山、元山等地就食,其實說白了就是吃朝鮮人的「大戶」去,節省自家的糧食消耗——當然這個人數是經過嚴格估算的,以免讓朝鮮人覺得負擔過重而無法承受,雖然目前這個負擔其實已經很重了。
不過,上述三地經過多年開發,目前人口已然不少,可供開墾的荒地其實已經不多,這就註定了超過一半的山東災民待在這些地方其實也無地可種,因此只能修修房屋、公路、碼頭、城寨等基礎設施了——濟州島上的災民可能還可以幫著放放牧,處理下皮革、羊毛、牛角、牛筋等戰略物資,但多的卻也沒什麼了。
另外,隨著去年數批移民的到來,新成立沒多久的丹東縣一躍成了登萊開拓隊轄下最大的新辟墾殖縣,足足四萬五千名山東災民湧入了這個鴨綠江右岸的蠻荒之地,除一開始從煙臺等地輸送了一批糧食、牲畜和種子外,後面就全是吃朝鮮人的、用朝鮮人的了,讓義州等地的李朝官民們是壓力山大。畢竟,朝鮮北部地區素來就是山多地少的貧瘠之所,糧食產出本來就很有限,結果卻還不得不竭力鴨綠江對岸的東岸人開荒,這讓他們情何以堪!
梁向儉甚至都隱隱聽說,承擔主要糧食供應任務的朝鮮平安道、黃海道因為徵收、轉運糧食的痛苦(朝鮮地方官吏藉機盤剝、貪污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民間反東情緒日益滋長,醜化、咒罵東岸人的民謠怕不是得有幾十首,由此可見朝鮮人民對背在身上的這座大山的厭惡之情!
朝鮮人如何想,若是換個強硬、刻薄的人在此,可能都懶得理會,只會一味勒索、敲詐,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至於朝鮮普通百姓的死活,那關我屁事?不過,誰讓梁向儉梁隊長是個宅心仁厚的「君子」呢,他覺得這麼多年來——尤其是近兩年——遠東三大藩鎮已經趴朝鮮人身上吸了太多的血了,這個時候必須得緩一緩,不能一味往死里壓榨,因此這才想要給他們點「好處」,以安撫下朝鮮王國上下的怨氣。
「現在的朝鮮國主叫李棩,嗯,原本不是儲君,也沒什麼大志。這種人好,好哇!」老實說,梁向儉是不認得這個字的,因此文件上還有他用筆標註的拼音,只聽他說道:「小廖,你難得來
第二百九十五章 山東大旱(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