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約西亞·查爾德研究搜集整理來的東岸陸海軍最新資料時,在烏江之濱的靖江縣城外,陸軍第十一混成營正在舉行授旗儀式。
年輕的代理營長李之信上尉略顯激動地結果陸軍部長莫茗遞過來的營旗,然後在士兵們的歡呼聲中鄭重其事地將其升上了旗杆,至此陸軍第十一混成營就算是正式成立了。
該營是一個簡編營,以靖江縣為兵員募集地,目前全營上下大概有四百多人的樣子,缺額高達整整一千。不過這也沒什麼大礙,因為軍官、參謀、士官和老兵骨幹們在,以後再往裡面填新兵就可以了,只要好好整訓個一段時日,戰鬥力自然就能起來。
第十一混成營成立後,將立刻開赴巴塔哥尼亞台地區,在當地尋找土著蠻子進行作戰,以磨鍊士兵們的戰鬥技能和作戰意志,同時也有加強他們對不同戰場環境適應能力的意思。也只有完成了上述這麼一個過程,該營才能成為一個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的混成部隊。
「莫部長,陸軍這是要推動執委會參加可能爆發的歐陸戰事了?」受莫茗之邀,《真理報》主編孫悟本帶著一幫徒子徒孫們來到了靖江縣,採訪、報道第十一混成營的成立事宜。作為一個消息靈通的國營媒體一把手,孫悟本對這次陸軍部高調成立「參戰軍」的目的是心知肚明無非就是趁機擴充部隊嘛,而部隊從來都是他們這些軍頭的權力基礎因此這次被陸軍方面邀請,他也樂得過來捧個場。
「執委會之前已經開過會議了,基本確立了要與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建立『更密切的聯繫』,其中包括軍用品、生活用品、勞工用品等一系列的貿易援助(承諾戰爭期間不漲價,並允許荷蘭人先賒賬),以鞏固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此外,對於荷蘭人要求的整體僱傭我國陸軍一事,執委會諸公也給出了積極的回應,這允許陸軍擴編四個營就是這個精神的體現。」已經六十多歲的莫茗的精神看起來仍然很好,說起話來也是中氣十足,讓人依稀看到二十多年前率軍縱橫山東以及主持軍隊改革時的強人影子。其實想想也是了,數次作為軍部代言人與文官集團進行爭鬥的男人,怎麼可能沒有點氣勢呢?
莫大帥剛才提到的陸軍擴軍四個營的事情,其實說起來還要感謝新任荷蘭大使希羅尼穆斯·范貝弗寧赫呢,如果沒有他強烈的僱傭東岸陸軍的請求的話,一直對每年海陸軍軍費開支數百萬元看不過眼的執委會,又怎麼可能答應將陸軍規模擴大呢?要知道,他們連為海軍添置新艦替換舊艦的事情都辦得拖拖拉拉的,可想而知對陸軍會是什麼嘴臉。
不過,在荷蘭人用巨額經濟利益「引誘」的情況下,執委會諸公們有些撐不住了,因此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幕後交易與妥協,上面最終同意了陸軍的擴軍方案,即在陸軍編制內增加第9-12四個營的番號,並且列入國家軍費開支預算中。
第9-12營分別以定西、中山、靖江和夷陵四個縣為兵員募集地,目前初步定為簡編營,由陸軍負責調撥軍官和骨幹老兵,然後由上述四縣從保安團系統內招募部分表現優秀的民兵進入部隊,員額以不超過五百人為宜。此外,原本在上一次裁軍大潮(與法國人、西班牙人一起簽訂《亞琛條約》後)中被縮編的陸軍四個營在近期內將會由各自的兵源地募集新兵補充完畢,成為滿編營。
這樣一來,華夏東岸共和國的陸軍就有了八個滿編營、四個簡編營,總共十二個獨立作戰單位,總兵力超過了1.3萬人。如果再算上幾個獨立炮兵連隊、騎兵營、輜重兵、工程兵及陸軍部參謀勤雜人員的話,陸軍的總兵力穩穩接近了1.5萬人,每年要吃掉超過二百五十萬元的巨額軍費(含各縣民兵支出),且這還是在和平時期的。
陸軍都要用掉二百五十萬,作為吞金巨獸的海軍,其消耗就更不知何幾了。尤其是東岸這種專業海軍此時的世界,無論哪個國家其專業海軍規模都非常之小,比如荷蘭、英國平時大部分海軍戰艦都封存,戰時徵召商船,東方的鄭成功就不說了,平時多是漁民,戰時才大規模徵召其消耗非常驚人,以至於在簽署《亞琛和約》後,東岸政府也有些吃不住勁了,借著裁軍的東風封存了部分戰艦、裁撤了部分海軍人員,這才把開支堪堪下降了部分下來,不然估計財政會破產。
所以,這次軍方說服執委會諸公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