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三十八章 漸漸明晰的局勢(四)

第三十八章 漸漸明晰的局勢(四)

    一艘隸屬於台灣銀行的運輸船,剛剛從北方開進了寧波定海港碼頭,並開始了緊張的卸貨工作。 .貨物除了標準尺寸的船板、索具、鉛管、蒙皮、木焦油、硫磺等維修船隻的必備零部件外,還有包括機器、軍火在內的諸多緊俏物資。

    其中,軍火是要運往馬當、湖口、岳州等地交給順軍的,以支援他們與清國之間的戰爭。而機械設備嘛,部分自用,部分同樣需出口到順國境內,以讓他們可以將煤礦、磚窯場、木材加工廠等企業運轉起來,生產出各類前線急需的物資,維持戰爭的繼續。考慮到現在順國方面可能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支付購買這些設備和軍資的款項,南方開拓隊方面甚至指使台灣銀行出面,給他們進行一定額度的貸款,以便儘快將上述這些一批又一批的物資運往湖廣。

    當然在這些機械設備中也有不少是寧波方面訂購的,主要是一些紡織機械,由黑水縣設計生產,引進的國內早期技術。不過即便是早期技術,在這遠東大地上仍然足可稱道,可以大大提升紡紗、織布的效率,使得一匹布的成本大大降低,競爭力飛速增長。

    此番本土之所以同意在寧波成立國營紡織廠,並解禁一些相應的紡織技術和設備,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歐洲人在這方面也已經取得了突破,技術再沒有保密的必要:取得突破的是英國的紡織企業,他們通過自身的潛心研究、消化海峽對岸荷蘭的技術,同時也對來自東岸的種種紡織方面的情報進行梳理,最終發明了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類似珍妮紡紗機的紡紗機器,同時再與早就發明多時的諸如飛梭等織布技術,一下子讓英格蘭的紡織技術取得了革命性的進步,產業擴張一觸即發。

    而對於東岸人來說,在享受了將近五十年的技術紅利後,一切終於結束了。從今往後,東岸與歐洲的紡織技術就原理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東岸領先的,無非是更優化的設計、更大的規模、更機械化的生產、更好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產品競爭的難度比以往高了很多,需要他們今後加倍努力當然自古無不滅之王朝,東岸的紡織人已經享受了五十年的美好時光,今後若還競爭不過歐洲人的話,那麼也沒什麼好說的了,活該他們沒飯吃。


    而國家紡織總局考慮到英格蘭人已經取得突破(其實這是遲早的事),覺得再做技術封鎖已經意義不大,反倒是束縛住了自己殖民地的手腳,於是便很痛快地批准了向包括新華夏(棉紡織)、澳洲(毛紡織)、寧波在內的三地轉移紡織技術,出售紡織機械的提議,並立刻開始付諸實施。

    這些機器將在定海縣靠近碼頭的慈谿江的廠區內安裝完畢。毫無疑問,這是用水力驅動的設備,為此定海縣方面還額外投資了一座水庫和動力水渠,用作廠區內所有紡紗和織布設備的動力源。甚至為了提升這些動力的使用效率,南方開拓隊政府還打算額外在此投資修建一座半機械化的繅絲廠,不過目前尚未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而隨著南方開拓隊政府投資建立這些紡織企業,這也意味著日漸人多地少的寧波府開始了經濟轉型,即在繼續維持一定規模的傳統農業(提供一定數量的糧食,未必足夠消耗,但要穩住下限)的情況下,開始如同明末那樣大量開闢棉田、桑田,發展棉紡織業和絲織業,出口獲利出口的市場目前看來還是以遠東三藩為主了,絲織品也許可以賣到朝鮮、日本等地,但棉紡織品多半只能自己消化了。

    或許有人會說,為什麼不把這些棉布賣到清國境內去呢?咳咳,這說起來有些尷尬,正如清朝末年英國人無法解釋在孟加拉生產的棉紡織品為何競爭不過中國土布一樣,東岸人目前也面臨著一個有些尷尬的局面,那就是走私到清國境內的棉紡織品(從本土運來)比較少,一個是綜合成本比較高,另外一個竟然是質量原因。

    是的,你沒聽錯,就是質量原因!按照後世的史料記載就是,19世紀末年代理洋布的買辦們整天鼓吹「衣洋布者十之七八」(如大買辦鄭觀應),但外國商人們卻連篇累牘地向各國領事抱怨難以打入中國市場,即便是在中國周邊用機器生產的紡織品都賣不動,原因則很簡單,「手工織布業的力量是阻止每個中國人穿蘭開夏棉布的主要障礙」。

    但為什麼呢?

    按照後世蘭開夏布萊克本商會的資料就是:「在18個省



  
孤獨麥客推薦:  晚唐浮生  晉末長劍  
隨機推薦:  詭三國  星辰之主  神級插班生  斗破之無上之境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360搜"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