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了濟南的事務,郭燁僅僅帶著十來個人趕奔河南。此時的河南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了。
爐峰山一戰,倒霉的捻軍被柯雲麓給堵在爐峰山山谷之中,打得潰不成軍,連沃王張洛行都一命嗚呼,捻軍元氣大傷。
從北上直隸,到保定一戰,再到退回河南,前後經過了三個月的時間,僅僅三個月,捻軍最精銳的五六萬人的騎兵被打的僅僅剩下了數千人,這樣的傷亡實在是太慘重了,直接動搖了捻軍的根基,不是捻軍無兵可調了,而是捻軍的精銳一戰盡墨了,剩餘的十餘萬人雖然看上去兵力雄厚,但是戰力是在低下的很,即便是比八旗強上一點,也有限的很,還不如綠營的戰鬥力強悍。
現在的張宗禹後悔不已,他寧願將這十餘萬人全部砍了,去換回戰死的那五萬精銳啊,更何況連叔叔沃王張洛行都戰死沙場了,那接下來的大戰怎麼辦?現在張宗禹已經得到了郭燁歸國主持朝廷軍務的消息了,張宗禹更是頭疼不已,這個郭燁可是連洋人都擊敗過,自己能夠頂得住?
張宗禹半點信心都欠奉,在她心目只怕只有那個南方的石達開才有可能與郭燁一戰吧?
不過,這些還是次要的,現在的張宗禹最受不了的是張洛行的死,兩個人自幼相依為命,想在叔叔慘死,張宗禹自然是恨滿胸膛,此仇不報枉為大丈夫啊!
回到了安陽,張宗禹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大軍,將鄭州以北的所有捻軍全部向著安陽集中,張宗禹發誓要將襲擊自己的清軍給滅掉。
張宗禹心頭很清楚,對方的兵力不多,都是步兵,騎兵僅僅不過兩三百人,這麼點兵力,只要自己集結兩三萬人,滅掉他們並不是什麼難事!
不過,張宗禹想的雖然很好,只是,還沒有得到他將兵力收縮到安陽呢,遵王賴文光的軍令就到了,雖然賴文光是太平軍的遵王,與捻軍分屬兩個體系,但是,張氏叔侄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賴文光的全力支持,對於賴文光的軍令向來膺服。<>
賴文光在太平天國先是文官,後是武將,先後追隨石達開與陳玉成,端的是文武全才,精明能幹,要不然整個淮河以北的太平天國與捻軍也不過全部受到他的節制,一則,這是太平天國的意思,第二,這也由於他在淮北的巨大威望。
賴文光命令張宗禹立即收縮兵力,向著南方撤退,放棄安陽,退兵至新鄉與封丘一線布防,將捻軍兵力集中於幾個軍事重鎮,全力防禦,等待自己北上。
張宗禹對於此次命令十分的不滿,自己的叔叔都慘遭不測了,還不讓自己進兵,必須後撤?這是什麼道理?而且這還不是後撤一點半點啊,從安陽一口氣撤退到新鄉,這可是向南撤退了五六百里路程啊!難道這大仇就不報了?虧得你遵王平日裡口口聲聲與叔叔稱兄道弟,情同手足呢!
張宗禹本待不停賴文光的命令,但是終究還是沒趕那樣做,現在誰也不知道郭燁的大軍何時南下,這個時候關鍵的很,要是這個時候跟賴文光的太平軍鬧翻了,自己在河南孤立無援,那絕對不是人家清軍的對手的,十餘萬捻軍看上去兵力雄厚,但是都是一群紙老虎,一捅就破啊!
更何況,賴文光說的還是很有道理,自己領軍與清軍與安陽決戰,絕非上策啊,安陽緊鄰直隸山東,現在不管是直隸還是山東,都在郭燁的控制之下,自己到時候,能夠頂住對手從北面與東面發動的進攻?
在一旁的杜和的勸說下,張宗禹不得不打消了圍剿柯雲麓的念頭,更改命令,傳令大軍離開安陽,向著新鄉撤退。
走也不能隨隨便便就走了,張宗禹一口氣將新鄉府庫之中的武器、錢糧、布匹全部劫掠一空,非但如此,連城中商鋪的東西都劫掠一空,不但是安陽變成了一座鬼城,連同南邊的鶴壁等州縣,也一樣被搶了一個乾乾淨淨,徹底的堅壁清野,清軍即便是到了,也得有糧食才行吧,也得有其他的供應才行吧。
現在整個豫北,空虛一片,什麼都沒給清兵留下,未來等到清軍到了,也只能從直隸與山東徵調糧食,給清軍帶來極大的不便,不得不說,張宗禹這一招可是夠狠的,沒有糧食,現在怎麼辦?
不過,這樣一來,柯雲麓也沒有了顧慮,畢竟,如果張宗禹如果真的率領著兩三萬捻軍強攻柯雲麓,只怕柯雲麓再厲害也絕對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