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而袁紹就做不到這些了。伏魔府 m.fumofu.com
優柔寡斷,是袁紹最大的毛病。
在手下智謀之士明爭暗鬥時,袁紹做不到明察秋毫!
任何一個君主,想只靠自己的智慧就做到明察秋毫,幾乎不可能。
曹操的明察秋毫,更多得還是他自己的乾坤獨斷而已,況且曹操多疑的性格,必定會出現暗地裡的情報人員,不僅把敵對勢力摸清楚,也把自己內部大人物的底細摸清楚。
這個領軍人物,是郭嘉或者賈詡。這種「暗衛」的存在,才是懸在手下文武大臣頭頂的利劍,時時提醒他們!
袁紹,需要的也是這種「暗衛」,這也是莫連山來到鄴城的原因。
許多事還沒發生,但知道大致劇情發展的莫連山,已經能預料到鄴城這邊的風雲。
有些是崔琰也還不知道的事,畢竟崔琰並不是以謀略著稱,沒有進入袁紹的決策層。
但莫連山卻要提前弄清楚未來發展的原因。
官渡之戰初關於是否迅速決戰的爭鬥,便是很好的提現。
「袁紹在計劃出兵之初,袁紹的監軍沮授勸袁紹不要急於決戰。」他勸袁紹進屯黎陽,以黎陽為最前線,據河而守,然後「漸營河南」,不斷派遣精騎,騷擾曹操的邊境,「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這樣不到三年功夫,就可以把曹操拖得筋疲力盡,一擊即垮。
袁紹的謀臣田豐也反對決戰。他認為袁紹應該「內修農戰」,來奠定和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一方面還要「外結英雄」,以便到時機成熟時開闢進攻曹操的第二戰場,來夾攻曹操。
同時還主張選拔一部分精銳部隊作為機動的奇兵,來騷擾曹操防禦較弱的地區,使曹操「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這樣,「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到兩年,就可以把曹操拖垮。「
可是袁紹部下另一部分將領以郭圖、審配為代表,則主張迅速決戰。」他們按照兵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的原則,一味地諂言媚上,稱袁紹「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實譬若覆手」。
又說袁紹「師徒精勇,將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所以堅決主張進行決戰。
結果,袁紹採納了郭圖、審配的意見。事實證明,沮授、田豐的意見是十分中肯的。
這件事可以看出郭圖、審配與沮授、田豐兩派的鬥爭是何其激烈。
更為激烈甚至卑鄙的是,郭圖等人因此事向袁紹誣陷沮授,使袁紹奪去其三分之二的軍權。
不僅在大戰之前就有諸多矛盾和誣陷,在官渡之戰後孟岱與審配的爭鬥也是重點。
官渡之戰後,審配的兩個兒子成為了曹操的俘虜。與審配有隙的孟岱,經由蔣奇向袁紹進讒言:「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懷反畔」。郭圖、辛評也點頭稱是。
於是袁紹就任命孟岱為監軍,取代了審配守鄴的位置。護軍逢紀和審配也不和,「紹以問之,紀對曰:『配天性烈直,每所言行,慕古人之節,不以二子在南為不義也,公勿疑之。』」
逢紀在這件事上公私分明,也正是因為逢紀的一席話,審配才沒有被廢,反而與逢紀二人關係更加和諧。
袁紹謀士集團內部爭鬥的極其複雜性:審配與孟岱不和,郭圖、辛評與審配不和,孟岱與郭圖勾結,逢紀與審配不和。
似乎袁紹的謀士們個個都和其他的謀士有些矛盾。難道袁紹謀士集團的不團結是因為那些文人們爭寵造成的?
莫連山覺得,很大一個根源是建安七年關於立嗣問題的爭鬥。
其實立嗣這個問題,袁紹早在興平二年就親手埋下了禍根。紹有三子:長子袁譚,中子袁熙,幼子袁尚。
「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後妻劉有寵,而偏愛尚,數稱於紹,紹亦奇其姿容,欲使傳嗣。乃以譚繼兄後,出為青州刺史。」。
沮授曾勸諫道,「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誡,下思逐兔分定之義。若其不改,禍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