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魚再想躲懶休息,有一件事那是必須親手組織的。
那便是秋收。
因廣泛種植再生稻,故而今年的大規模秋收比往年要早。
許多魚和農家子們分開行事。
當許多魚帶上韓非,騎著馬來到一塊平原處時,只見地里的再生稻上是沉甸甸,鼓囊囊的稻穗,微風一吹,金黃色的麥浪起伏不定,一股麥香混著熱氣撲鼻襲來
田間小兒送水,農夫農婦彎腰用鐮刀割麥,一派生機勃勃的秋收景象,就連空氣里都瀰漫著豐收的喜悅。
他們看見郡尉、縣長的儀仗、車騎行至,都丟了農具,匍匐拜倒。
許多魚親自下到田間,扶起了眾農夫農婦:「今年收穫如何?較往年相比,熟多熟少?」
「敢告於女君。」負責麥田的老農被身旁的農婦擰了一下腰側嫩肉,急忙改口,「敢告於郡尉。」
農婦這才鬆手,老農悄悄舒口氣,據實稟告:「目測這次秋收能抵上往年的九成,若是再算上下一茬,估計能翻倍!」
一說到種田和收成,老農的話就滔滔不絕:「田吏讓我們將人畜糞便堆在一起堆漚,效果顯著,地力肥沃。」
「還有市集上賣的肥力丸。」
「這一切都是多虧了郡尉大人和田吏啊!」
田吏在一旁擺擺手,羞澀地笑:「這都是恩師和女君的主意。」
許多魚欣慰地誇讚:「你們師從許行,苦學多年,又不遠萬里來到巴蜀輔助我,為萬民飽腹盡心盡力。怎麼就擔不得這份感謝?」
田吏語拙,只會激動地行禮。
一旁的韓非讓田嗇夫將記錄這些麥田產量的簡牘遞上來,仔細翻閱,並對比郡守府里往年的數據,見並不是特殊的一塊地收成提高,而是普遍大幅提高,這才鬆口氣。
韓非也不得不佩服女君的先見之明,她當初為了收攏這群農家子,大把的銀錢灑出去,旁人看著都替他心痛。
許多魚望著依舊瘦弱的農夫農婦,感慨道:「農乃生民之本業,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
韓非走遍六國,向來只看廟堂之高,很少低頭看彎腰農作的農民,重農僅僅是書面上的二字而已。
直到來到巴蜀之後,女君對農業,墨子等人才格外看重,韓非這才捎帶著了解許多。
田吏:「上田百畝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下田食五人。若想提高產量,一在地力,二在種子,三在農力。百里之地,每年的產量,由於勤與不勤,或增產一百八十萬石,或減產一百八十萬石。」
韓非子腦袋轉地飛快。
再生稻,可提高一倍產量。
漚肥之法,提升地力,下田變中田,中田變上等田,上等田再變上上等,至少能增加三成的收成。
鼓勵農人耕種,提高農人耕作積極性,還能再增加三成!
這樣粗淺一算,每年稻子,土豆等加起來,最起碼能增產六百萬石!
這是什麼概念?這是足夠六十萬大軍食用半年的口糧!
這整個巴蜀郡人口才多少?
若是有個大逆不道的想法,只需將巴蜀大門一關!存糧就足夠巴蜀全郡食用一年多,然後巴蜀一年還能收兩茬!
等李郡守徹底修建好都江堰,巴蜀將再添千里沃野!
糧食自給自足,食鹽自給,若是廣泛種植甘蔗,桑樹等,那麼糖類,絲織品全部都能自產,雖然沒有鐵礦,但有藤甲
臥槽!
韓非子瞳孔一縮,難怪女君明明可以留在咸陽,爭奪兵權,卻要示弱,據守巴蜀!
在新王眼皮子底下,爭權奪利有什麼意思?處處都要受掣肘。
哪比得上優哉游哉地在巴蜀當大諸侯!
別人都覺得巴蜀是煙瘴之地,沒有價值,不值得爭搶。誰能想到女君幾年建設下來,這偏遠之地搖身一變,是肉眼可見的天府之國!
怪不得女君拼了命地要攢兵,按照女君的發展規劃,沒點兵權,如何守住這天府上國?
莫非,女君早在自請去巴蜀製鹽時,便想好了全部規劃?
第176章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