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慶和的年紀的確已經到了該致仕的時候了,特別是在入閣拜相之後的這幾年,繁重的朝政公務使得老爺子的身體日趨衰弱。讀字閣 m.duzige.com
要不是宮中時刻關心這他的身體,時時派遣御醫診脈調養,估計早就不堪重負了。可惜人終有力竭之時,自今年起,魏慶和自感精力不足,哪怕宮裡賜下的補品能夠開個藥鋪子了,可他的精神頭明顯不比往年。
勤政殿中,魏慶和看著年富力強的皇帝急紅了臉,心中熨帖的回道「老臣上這道摺子並非是心血來潮,而是思慮許久了。陛下,臣老了,精力已經不能保證處理朝政。內閣首輔這個位置對於朝廷來說至關重要,中樞機要之地,垂暮之人不能勝任,還請陛下擇一老成持重卻又年富力強之人擔之。」
「那就多多休養一段時間,讓其他閣臣分擔分擔,魏師切不可再說致仕之語,這奏章,朕不准!」
皇帝是真紅了眼,多少人入閣拜相不到走不動路絕不致仕,能像魏慶和這樣大公無私的有幾人?老爺子臨危受命,九年來矜矜業業,給皇帝悄悄拉攏人才,收攬權力。
他能如此快速的穩定朝綱,坐穩皇位,離不開老爺子這些年的輔左。自古賢相難得,有能力的人不少,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在雙日懸天、內憂外患的局勢之下,做到魏慶和這樣的程度呢?
皇帝到現在記得治德元年新年時,朝中無錢無糧,京中禁軍的軍餉都發不出來,眼看就要譁變,就是魏慶和孤身入了禁軍大營,逼著領頭鬧事的武勛壓制了譁變。
之後又親自拿著戶部欠銀賬單,挨家挨戶去欠銀的人家敲門收賬,最終強行收回欠銀四百多萬兩,算是讓皇帝度過了登基後的第一關。
皇帝登基之初,手段稚嫩,處理朝政經常顧頭不顧腚,鬧出不少麻煩,基本上都是魏慶和在替他收尾。
就這,初期那兩年,皇帝還以為魏慶和是在故意讓自己難堪,沒少為難人家。現在想想,皇帝都替魏慶和心累,對自己當初的誤解心懷愧疚。
「唉,朕捨不得魏師,若無魏師,朕心中不安啊!」
「陛下言重了……」
皇帝親自給魏慶和倒了一杯茶,繼續說道「不如這樣,魏師再勞累一兩年,朕讓內閣其餘幾位閣老多分擔一些,魏師只需掌握大致的方向便可。唉,不瞞魏師,朕準備開啟新政之事,沒有魏師在後面壓陣,朕這心裡總是不踏實。」
聽到皇帝說道新政,魏慶和嘆息一聲,勸說道「陛下,新政之事,該由朝臣提出並主持,至少在明面上必須是如此。新政的成與敗,都不能和陛下有直接關係。」
「朕不在意非議……」
「並非是簡單的非議之憂,而是君王不能有錯!」
魏慶和表情變得極其嚴肅,他沉聲說道「天下可以有犯錯的宰相,但不能有犯錯的帝王。國朝正值內外大變之時,陛下身為萬民之主,身系天下安危,必須鑄不敗金身,成為萬民信仰。只有這樣,我天朝之邦才能在萬國競渡之中立於不敗之地。」
其實魏慶和還有一點沒有說出來,那就是皇帝的位子有太多人惦記了。太上皇為了儘快的把皇帝培養合格,光是磨刀石都準備了兩個。
這樣做的確讓皇帝用最短的時間成長為合格的君王,可同時也讓朝中派系林立,不利於國朝社稷的穩定。
如果因為新政之變,只要出現觸動社稷穩定的問題,絕對會有人跳出來把罪責推到皇帝的頭上。陰謀家自古至今從不缺席,更何況有人巴不得皇帝犯錯。
唯一的辦法就是找一個人站在最前面,當皇帝的傳話筒話事人,出了事替皇帝背鍋就行。
比如錢千里就不錯!
魏慶和提出這個主意倒不是要害錢千里,誰讓他有個沒事就跟自己嘮叨變法新政之事,有個變法派的弟子幫襯,比起內閣其他幾個人,錢千里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老臣覺得錢閣老就挺適合的……」
魏慶和將自己對變法一事的利弊分析,以及自己推舉錢千里的原因一一講了出來,皇帝聽完覺得道理是這麼個道理,就是心中有些愧疚。
錢千里為人清正,處事公道。曾孤身北上,在草原王帳中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