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英國人也都沒有對台灣進行宣戰,他媽更沒有對中國所謂的中央政府滿清宣戰,他們只是這麼不了了之了。並且,那個英國領事也就是威脅了一句,意思也就是那些人既然是「志願軍」,那也都沒有什麼好讓台灣擔心的了,那也只是志願軍而已。而雖然事實誰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可是大家也都是把她當做了「志願軍」而已,並沒有當做是正規軍,而雙方也都在這裡不了了之了。英國人之所以如此,其實那是因為他對於布爾人非常輕視,他認為布爾人並不能夠支撐多久,哪怕有了一部分所謂的「志願軍」,那也都只是在苟延殘喘而已,並不能夠真正的當做多麼厲害的軍隊。所以英國人決定先收拾布爾人,然後才收拾台灣。不過,他們卻不知道,再過一兩年,台灣也都不是他能夠輕易收拾的了。
「有兩個大國,他們在一起干涉一個小國的內戰的時候,一方披著聯合國軍的馬甲。而所謂聯合國軍,也就是多個國家聯合在一起,然後他們的職責是去維護和平,他們以維護和平的名義來進行干涉他們的政府。不過,他們卻是以大國乙的軍隊為主體組建的,別的國家軍隊不過是個陪襯而已。不過他們卻是聯合國軍,這樣讓很多人也都感覺認為可以不是一個國家的侵略了。」
「至於另一方面的大國甲,他們也不派出正規軍去幫助作戰,所以他們也就是用志願軍的名頭去作戰。這樣好像也就是志願去幫助那個小國打仗,這樣其實是兩個大國在直接打仗,可是大家有穿上了馬甲。一方是利用聯合國軍的馬甲,而另一方是利用了志願軍的馬甲,這樣雙方看起來兩個大國之間也都沒有發生過戰爭。」
「你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兩個大國之間發生戰爭,那也就會把大國甲的朋友大國丙牽扯進來,而那個大國乙也會把自己的鐵桿盟友大國丁牽扯進來。然後,一連串的小國也都會被拖下水。這樣一次席捲全世界的大戰都要爆發。而那個時候不管是大國丙大國丁,也都不希望牽扯到這種破事裡面。而大國甲和大國乙,他們也都知道不希望直接打起來,至少不要以各自國家名義發生戰爭。只要雙方不發生戰爭。那也就不會成為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也都會限制在那個小國的範圍之內,不會引起全世界的大戰。」
王國瑞給大家講解了一下那個後世中國抗美援朝的事情,這裡面中國和美國之間其實早就打起來了,他們早就爆發過戰爭了。可是他們都是穿了馬甲的。一方面穿著聯合國軍的馬甲,另一方面穿著志願軍的馬甲。而這種穿馬甲的好處不言而喻,可以避免兩個直接的戰爭。所以說雙方其實嚴格來說從法理來說雙方並沒有爆發過戰爭。很多人以為中國和美國在抗美援朝時候爆發過戰爭,可是那次其實從國際法法理來說雙方其實並沒有爆發過戰爭,因為其實他們都是穿了馬甲的。
這個也就是政治的虛偽了,雖然雙方早就打生打死了,可是卻不肯主動進行名義上宣戰。有時候,政治的「名義」比起事實更重要。當年中國和日本早就打起來了,早就打生打死了,可是實際上雙方並沒有宣戰。而因為當年中國希望獲得德國的支持。可是德國是日本的盟友,一旦中日名義上開戰,那接下來德國將會斷絕對中國的支持。所以為了留住德國這個支持物資的國家,自然不能夠進行宣戰。直到後來各國對日本開戰的時候,那個時候中國才有膽子對日本宣戰。這個也就是政治上的因素。
「王大人,你的意思是英國人不會對我們進行宣戰嗎?」胡偉問道。
王國瑞非常肯定的說:「是的,英國人不會對我們進行宣戰。因為我們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主體,所以他們不可能對我們台灣進行宣戰。一旦英國人對我們台灣進行宣戰了,那必然也就是要跟滿清朝廷進行宣戰。那個時候滿清會怎麼辦,他們肯定無法能夠抵擋英國人。他們必然會和我們聯合起來。所以一旦朝廷和我們聯合,那我們恐怕也都可以趁機入主中央,那個時候中國將會是我們的了。只要我們願意退一步,那我們也讀可以解決這件事情了。而英國人不會看不到這一點。所以他不會選擇對滿清宣戰,一旦對滿清宣戰那意味著也就是逼迫滿清和我們聯合了。」
「那就好,不選擇那也就可以了。」胡偉說道。
而在另一方面,在南非,英國人正在圍成一圈抵禦布爾人的進攻。而那個在南非的中國僱傭兵,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