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德國部隊的給養與補給,也是後勤需要考慮的眾多因素之一。
由於野戰部隊的士兵活動量巨大,部隊作戰任務繁多,每天的移動距離長。所以,德軍的士兵都在定期補充維生素。以及油脂類物質。
這就需要新鮮的蔬菜水果,還有肉類等物資。
加上德軍士兵屢屢在前線建功,每一場勝利之後就需要改善伙食來犒勞大家,這有需要香腸牛肉和大米等其它食物。
僅僅6周不到的法國戰役里,整個第三帝國的軍用列車,幾乎是滿負荷的在德法鐵路上運轉,這才保證了前線沒有出現大面積物資匱乏的慘劇。
不要小看這些罐頭、蔬菜、水果所占用的鐵路運輸資源。
僅僅拿午餐肉罐頭舉例,法國戰役從開始到結束,德國向法國前線運輸了將近900萬罐加工好的午餐肉罐頭。
這還僅僅是德國在法國的近200萬大軍,壓縮了一部分二線部隊供給量才完成的數字。
要知道,很多在後面的二線部隊,從作戰開始到戰爭結束都沒享用過人均3罐以上午餐肉的待遇。
再比如說,蘇聯人自己修建的西伯利亞鐵路,擁有10000公里長度,其在1945年時最大月運力也不過是135萬噸,這已經可以說是二戰前期鐵路的極限運力。
所以,這900萬個罐頭要在德法交戰時期,選擇運輸軍火的空檔,運入時不時還有戰火的法國本土,實屬不易。
當然,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了德國後勤部門的能力。要不是後請部門全力以赴,確保前線部隊的武器裝備、彈藥以及給養的供給,德軍是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拿下法國的。
年輕軍官給出的另一個壓力數字的匯報,是為了確保拳頭部隊,也就是德國裝甲部隊的進攻速度,所產生的巨額消耗。
德國運輸部隊日夜不停的忙碌,將30萬個履帶零件,5萬個發動機易損零件,以及400台完整的發動機,450台變速箱運往法國前線,這才確保法國境內的德國超過3000輛坦克及裝甲車能夠奔湧向前,沒有因為故障停滯不前。
由於德國自身資源有限,自給自足是和生存空間相輔相成的。想要把戰爭打下去,德國就必須通過占領來滿足戰爭的基本需求。
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德國就必須發展戰爭經濟。
找1936年,萊因哈特就在一份備忘錄里如此解釋了戰爭經濟的重要性:如果我們不能是德國儘快成為軍事強國,德國將無立足之地。
而發展戰爭經濟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維持不斷擴大的德國機械化部隊,萊因哈特自己的萊因財團,已經在近10年間瘋狂的煉製煤轉汽油,不惜把煤轉汽油工廠,一口氣擴建到了年產50萬噸的規模。
而為了節約煤礦使用量支援煤轉油生產,德國又在各地新建13座水利發電廠,同時變相創造了數以十萬計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要在未來戰場上取得成功,實現補給部隊的摩托化的確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但從戰略上看,其好處卻大可懷疑。
根據1939年的技術條件,600輛載重汽車的運載能力才抵得上一條雙軌鐵路,此外,從實際載重量加以比較,汽車在一切方面的消耗都大於鐵路,因此,當運輸距離超過200英里時,鐵路仍有必然的優越性。
這就是說,從戰役或戰術的角度看,實現摩托化實有必要,但它對戰略的影響並不大。
而且,無論作多大的努力,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汽車也不可能改變火車作為德國主要運輸手段的狀況,更不用說取而代之了。?
但德國依舊在實現部隊運輸摩托化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羅馬尼亞的油田產能,在德國工程師還有工人的努力下,比1935年的時候擴大了一倍,一年生產的石油超過90%被送往德國,其中超過半數用做戰爭補給。
而德國自己的北海油田,更是瘋狂的被萊因哈特過度開採,一邊補充前線軍用,一邊把多出來的儲備起來以備未來擴建更強大的陸軍,空軍,以及海軍。
在這一時空裡,石油的供給到位,極大地支持了德國坦克裝甲車在前線一直運作不停。
第四百五十五章 最專業的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