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戰役,從戰爭開始後的第一階段,就表現出了其明顯性。
一方面,同盟國在多弗爾的三國聯軍成功夾擊殲滅了丘吉爾部署的岸防主力,消滅了大約2個步兵師,一個半裝甲團規模的英國正規軍,外加12萬左右的英國本土國民自衛軍。
接下來,魏剛將會指揮3個法國師與1個挪威師,1個挪威加強營,繼續向西北方向的羅切斯特進軍。
而三個德國傘兵師,則會留在多弗爾一帶,駐防並擴建海岸登陸場,等待第4批,共計1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的德軍抵達。之後,這最後一批德軍登陸部隊,將會迅速跟上法挪軍隊的行軍路線,發起對倫敦閃電進攻。
多弗爾方面之所以這樣安排,主要原因還是萊因哈特與斯徒登特,不希望寶貴的傘兵師,在接下來的推進作戰中,被當做輕步兵師消耗掉。
而羅切斯特又幾乎是倫敦的門戶重鎮,上法國與挪威部隊壓上去,只不過是為了清理乾淨多弗爾至羅切斯特的道路,真正要攻下這座重鎮,還是得由精銳的德軍來進行。
另外一方面,朴次茅斯一帶的作戰異常順利,而且第3批屬於阿道夫·斯特勞斯第九集團軍的4個師,也與朴次茅斯的恩斯特·布許上將的第16集團軍,第一特勤師匯合。
在多弗爾大獲全勝的同時,朴次茅斯的德軍也會向東北面吉爾福德出擊,進而威脅沃金的英軍,讓倫敦西南方向上的門戶重鎮,也不得安寧。
兩個方向上,德軍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且相當順利。
因為取得了制海權與制空權,這支精悍的登陸大軍,也具備了良好的後勤補給。
唯一值得重視的就是,兩個方向上,發起的決定性作戰,都是德軍在負責。
看出這一點的人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人里,一位叫做魏剛,是同盟國法挪登陸部隊的指揮官。另一位叫做戈特,是軸心國英軍本土部隊的指揮官。
「德國人不可能把任何關鍵的戰役,交給法國的將軍負責!」倫敦的英國陸軍總司令部內,戈特勳爵信誓旦旦的大吼道:「多弗爾的法國人和挪威人打的再狠,那也是表明上的假象。德國人的重心,一定放在全部由他們自己軍隊負責的朴次茅斯一帶!」
戈特勳爵也算是大英帝國中,和德軍交手經驗最豐富的一位高級將軍了。特別是自從他灰溜溜的逃出敦刻爾克後,戈特更是日復一日的開始仔細研究德軍作戰風格。
在對比了德軍過往的歷史,甚至追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間的戰例後,戈特發現了一個特點。
或許是由於德國悲催的地理位置,近百年來,德軍一直和周邊各式各樣的敵人作戰。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往往憑藉自己的軍隊,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敵人,取得了大量富有所謂普魯士精神的輝煌勝利。
然而,這種精神在萊因哈特上台後,似乎有了某種潛移默化的變異。
逐漸的,德軍似乎形成了一種怪異的思維,似乎不是他們自己取得的勝利,就不叫勝利!而且,德軍開始越來越熱衷於,在戰爭中利用別國的人力和物力,為自己分擔軍事壓力。
挪威戰役,德軍寧可放棄先手優勢,也要讓英國先動手,從而利用挪威的軍力。
非洲戰役,德軍只願意派少量部隊前往,卻牽動了非洲意軍和法軍的主力,共同對方非洲英軍。
如今的英國本土登陸戰,德軍又拉上了義大利和法國的海軍,法國與挪威的陸軍,非得把戰爭由德國人一向喜歡的單幹模式,變為群毆。
說白了,德軍似乎由上一次世界大戰那種單挑全世界,盟友愛誰誰的模式,變成了今天,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實力,一起對付自己的敵人。
不過,這還不是重點,戈特勳爵發現的重點,是一個可以反向利用的超級關鍵!
儘管德軍每次都拉上一堆盟友,但是,他們卻習慣於把盟友放在次要方向上進行佯攻。而真正最和諧的作戰任務,全是由清一色的德國軍隊獨自承擔!
這就意味著,戈特勳爵可以利用此處反向推理,一旦有德軍和德國盟友部隊,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上同時出現。那麼,純粹由德軍承擔作戰任務的方向,就一定是同盟國作戰計劃中,最重要的核心作戰方向。
「不能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