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島戰役的結束,意味著以德國為主導的同盟國軍事集團在西歐,已經再沒有剩下任何敵對勢力的存在。
西線最後一個反對勢力的頭目,法國重犯戴高樂,被魏剛親自押回國內。英國戰犯丘吉爾,也被德軍派人送到了柏林接受審判。
毫不誇張的講,第三帝國的兩線作戰,自此已經徹底結束。接下來,德國可以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東線,結局最後一個近鄰威脅——蘇聯。
當然,德軍在西線也並非沒有任何留守兵力。只不過,算上維希法國和挪威在英國的遠征軍,以及即將成立的莫斯利傀儡英國政府的國防軍,光是德國的盟友在英倫三島上的駐軍,都已經穩穩的將會超過20萬人。
此外,德國統帥部還將派出一個黨衛軍英國志願軍支隊,前往英倫三島徵募願意加入黨衛軍的外籍部隊。這支黨衛軍英國支隊,初步預計也將在最後擴編為一個加強師的規模。
當然,德軍的國防軍也將留下2個新編的步兵師,負責一同保衛英倫三島這個「大西洋壁壘」的安全。
國防軍的這兩個新編步兵師,其實就是從原有進攻英國的部隊中,留下了兩個傷亡最為慘重的步兵師,在這兩個師的指揮框架上,大量補充沒有戰鬥經驗的新兵,與老兵混組,形成兩個滿編的步兵師。
這樣的步兵師,戰鬥力一開始自然不會太高。不過,由於在短期內,沒有提前準備好超強運力的美國,也不大可能越過大西洋進攻歐洲,登陸德國的「大西洋壁壘」,所以,新編的步兵師新兵們,有足夠多的時間進行軍事訓練,與老兵磨合,強化部隊戰鬥力。
另外,其餘參加英國戰役的德軍部隊,除了斯徒登特的3個傘兵師在迅速補充優質兵源後調往了東線,剩下的各師仍舊是都以補充新兵的方式補充戰損人員,然後駐紮在法國本土,與英國本土上的同盟國聯軍,一同構築「大西洋壁壘」。
同理,這些部隊,也一樣有足夠的時間去訓練新兵,恢復戰鬥力。
如此一來,算上維希法國自己留守本土的駐防軍,同盟國在西線的兵力,也已經接近80萬的規模,在大西洋天險的加成下,這支聯軍用於保衛「大西洋壁壘」,已經綽綽有餘了。
而要是算上西班牙統治者弗朗哥留在本土的西班牙部隊,同盟國在西線部署的總兵力,甚至超過150萬。
這樣一支強大的岸防部隊,就算是美軍準備好了足夠的海上運輸船隊和護航艦隊,也未必可以突破。
再加上,德國海軍中鄧尼茨的潛艇部隊,已經在攔截美國援英物資船隊的訓練後,相當熟悉大西洋的作戰環境,成為美國入侵西歐時必須面對的,一支非常難以解決的阻力。
雷德爾麾下因為航母戰術實力大增的帝國公海艦隊,在獲得了英國投降後交出的大量軍事港口,船塢,以及英國本土艦隊剩餘的部分戰艦後,實力也在次上了一個台階。
而挪威海軍由於英國的戰敗,失去威脅本土的力量,存在於同盟國勢力的內海中。於是,挪威首相吉斯林乾脆也與德國簽訂了一份協定,把挪威海軍全部調離本土港口,停駐在英國交出的港口中,繼續供雷德爾的聯合海軍司令部調遣。
由義大利新首相羅西控制的義大利海軍,本身就擁有大量戰列艦,在獲得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後,如今勢力也不容小覷。
雖然他們沒有直接供雷德爾的聯合海軍司令部指揮,但是以羅西那德國蓋世太保成員的身份來講,萊因哈特未來想聯合義大利海軍協同作戰,其實並不難。
西線維希法國的海軍實力也很強,只要利益給夠了,貝當也沒理由拒絕聯合作戰。再者,如今的維希法國已經徹底綁在了同盟國這條大船上,如果貝當不願意跟著德國一起沉船,那他就必須和萊因哈特一條道走到黑。
而弗朗哥西班牙艦隊,雖然不太好控制,但是萊因哈特也並不需要去控制他們了。西班牙海軍早就落寞許久,經歷了一場內戰後,更是再次實力大減。如今的西班牙海軍,擺在那裡當一個擺設就夠了,已經固若金湯的「大西洋壁壘」,還真用不上他們。
比當年所謂「永不被攻破」的馬奇諾防線靠譜一百倍的大西洋壁壘安定下來後,剩下的問題,就是分享戰利品。
英國戰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