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維亞半島東部,一個身為北歐最強國的成員,至始至終卻都沒有半點表示。
這個北歐國家第一王國,就是同時身為國聯創始會員國的瑞典,稱霸北歐的北方傳統勢力。
瑞典的位置非常關鍵,東北部與芬蘭接壤,西部和西北部與挪威為鄰,東瀕波羅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峽,西南臨北海,並與丹麥隔海相望。可以說,只要瑞典政府願意,插手北歐任何一處的地區動盪都是輕而易舉。
雖然近些年瑞典恪守中立,加之國土人口密度稀少,似乎顯得有些疲軟懦弱。可是,這並不代表曾經的那個納維亞霸主消失了!
16世紀60年代起,瑞典率先在北歐地區通過軍事改革建立起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陸軍,並仗著日益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開始了延續一個半世紀以上的對外戰爭,建立波羅的海地區的霸權!
自1630年插手導致全歐洲動亂的三十年戰爭起,這位北歐強國更是國勢盛極一時。
當初瑞典先是擊敗丹麥,成為納維亞半島的第一強國。接著又躍進歐洲大陸,構建起橫跨波羅的海兩岸的強權,成為當時歐洲舉足輕重的國家。在那時,整個北歐只有一個強國,那就是瑞典!
直到1699-1721年在與波蘭、丹麥、俄國組成的三國聯盟進行的北方大戰中戰敗後,瑞典國勢漸衰,這才從波羅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來。
可是,以瑞典的人口基數,敢於挑戰龐大的俄國,這本身就是對其實力的一種證明。
再者,雖然瑞典的國土人口密度不高,但它的國土面積也不小。其地域遼闊,足有45000平方公里之廣,幾乎跟和法國這樣的歐陸大國面積相當,甚至比墨索里尼的義大利王國本土面積還有多出一截,堪稱歐洲的第五國土大國!
加之與德國近些年的合作,使得瑞典擁有了大量外匯,並憑此建立了一支具備相當實力的空軍。而它的海軍,向來都是納維亞國家裡最強的。還有就是瑞典較為發達的軍工業,也為自己的陸軍提供了相當程度的保障,使之擁有與任何敵人一戰的本錢。
所以,在挪威政府為英軍「借道」的無理要求焦頭爛額的同時,瑞典會議室內的將軍們卻是一片沉著冷靜。
「德國人希望我們盡到中立國的本分,向他們繼續公平出售物資。英國人希望我們能盡到國聯創始成員國的責任,為了芬蘭和平給他們的軍隊借道通過。我們答應了德國人的買賣,卻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這會不會顯得不太中立?」
說話的人是瑞典陸軍總司令,格朗瓦爾上將。畢竟手底下有挪威陸軍15倍的兵力,這位瑞典的陸軍上將底氣就是要硬一些,說起話來還有心情開這種小玩笑。
「話不能這麼說,德國人的要求只是想做做生意,這好辦。可英國人的要求卻要我們放開國防,任由外國軍隊踏上我們的國土,這可不好辦。再者,比起英國這種向來霸道的超級強國,我個人跟傾向於和德國這種新興強國打交道。即便是借道,我認為哪怕是同意德軍借道也比同意英軍借道要安全一些。」國王的幕僚接著格朗瓦爾的話分析道。
幕僚這樣分析,並不是說德國比英國更值得信任。而是由於德國是近鄰,英國又非遠親。
德國急了,只需要一場登陸德軍就能上岸。英國急了,要收拾咱瑞典還得先拿下挪威才過得來。
至於拿下挪威,憑大英帝國的實力當然沒問題。可挪威雖然弱,岸防部隊卻也還算拿得出手。等到英軍要是真對挪威大打出手,這打完也該肉痛一下。
這時候,要想憑一支受創的遠征軍擊敗本土作戰的15萬瑞典精銳部隊,哪怕是大英帝國也難以保證勝率幾何。
「不錯。」國王點了點頭,對這位頗為聰明的幕僚讚賞道:「你剛才說的那些,很符合我的想法。得罪英國的後果不過是少幾張可有可無的訂單,得罪德國可就不止是生意問題,更多的還有國家安全問題了!」
顯然國王陛下也早就考慮過後果,並在權衡之後選擇了傾向德國的選項。
「那麼,我們怎麼跟英國那邊交代呢?他們和法國可是國聯常任理事國,身在國聯的我們有義務服從國聯常任理事國一致決定的安排。」外交部長急急忙忙的跳出來,為了自己將來的工作討一個說法。
第二百四十章 冷漠的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