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以來,《敕勒川》一直拍的都是第三階段的戲份,也就是男主高歡中老年和宇文泰雙雄爭霸。
從戲份上來看,第三階段也是20集,但拍攝周期和難度比第一和第二階段長且大得多。
原因就是《敕勒川》第三階段相當比例是戰爭戲,不少都是大場面,需要的演員多,人多調度也就麻煩,自然會耗費時間和精力。
在歷史上,高歡和宇文泰共有五次大戰。
小關之戰,沙苑之戰,河橋之戰,邙山之戰和玉璧之戰。
前四次都是宇文泰和高歡親自領兵對決,最後的玉璧之戰和高歡對線的是韋孝寬,但其背後也有宇文泰的指揮、支持乃至策應,所以很多人也將玉璧之戰算是二人對決。
五次大戰,不可能都事無巨細的全部拍完,就算成本扛得住,20集的篇幅能說清楚。
所以,這五場戰役自然就有詳有略,有重頭主線,也就有輔助支線。
毫無疑問,最後的玉璧之戰是不能省的,這是高歡的落幕戰,肯定少不了戲份。
而剩下的四場大戰就得分出誰主誰次了。
第一戰小關之戰最先出局,這也是幾次大戰動靜最小,精彩程度最少的。
大概經過就是掌握了大半個北方的高歡攻打處於關中的宇文泰。
結果因為分兵戰略失誤,加之另一路主帥竇泰輕敵冒進,被宇文泰抓住機會爆錘,心腹大將竇泰身死,戰局被動,高歡被迫暫時退兵。
《敕勒川》劇本里也沒有對這場大戰著墨太多,主要就展示相對比較陌生的宇文泰團隊的厲害,然後竇泰戰死。
用更方便理解的話說就是,主角升級轉職成功,換了新地圖,出了新BOSS,獻祭一個隊友體現一下BOSS的強大。
而第二戰沙苑之戰就屬於重頭戲了。
經過大致是,隊友死了,主角高歡帶隊報仇,優勢拉滿,各種秀操作,結果因為輕敵豬隊友,被BOSS痛打慘敗。
某種程度上,沙苑之戰算是高歡的「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
從劇本結構上,也是欲揚先抑的鋪墊,同時進一步塑造宇文泰這個宿敵的強大,拉高觀眾期待,提升劇情矛盾和對抗性。
第三次河橋之戰,這場其實從重要程度比不上沙苑之戰,但精彩程度絕對是五次大戰排名第一的。
河橋之戰算是沙苑之戰的後續,所以,這部份劇情其實是和沙苑之戰聯繫在一起的,兩者相加,也是《敕勒川》整部劇的戰爭戲之最。
劇情大概是高歡沙苑慘敗,宇文泰反攻河洛,高歡防守反擊,雙方開戰。
前期宇文泰大勝,幹掉了高歡兩員大將,尤其是高敖曹,讓高歡不但失去一員大將,還少了鎮守河洛的核心,以及制衡鮮卑貴戚的漢人高層,影響內部政治格局。
然而在此之後,宇文泰和其團隊犯了高歡之前一樣的毛病——順風浪。
而一代梟雄的高歡,順風浪,逆風則曹操附體+袁神啟動,充分發出東魏的優勢,先敗後勝,逆風翻盤。
要不是宇文泰運氣好,差點被弄死了,最後狼狽退兵。
高歡一方雖然贏了,但也是慘勝,大將死了不少,兵力損失很大,後續追擊欲望也不強。
沙苑+河橋打完。東魏和河橋都休養生息了幾年,然後因為高敖曹弟弟叛逃,引發了邙山之戰。
魏陽當初寫《敕勒川》的時候,覺得這簡直就是老天爺自己寫的劇本。
太懂了!
順風小浪小敗(小關),順風大浪大敗(沙苑),逆風反敗為勝(河橋),然後就是堂堂正正的對決——邙山之戰。
這場大戰打得格外激烈,宇文泰和高歡都一度陷入絕境,前者被彭樂追殺,後者被賀拔勝追殺,都差點死在沙場上。
之後決戰,高歡再次大勝,乃至一戰把宇文泰打崩了,西魏精銳力量幾乎全死光了。
要不是高歡穩了一手,沒有全面追擊,說不定一戰就把宇文泰給滅了。
此戰過後,東魏重新建立起了沙苑之後的戰場主動權,宇文泰一方只能採取守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