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區,都有能夠滿足顧客大塊吃肉心愿的菜品。
比如著名的東坡肉、紅燒肉、罈子肉、咸燒白、甜燒白、條子肉、梅菜扣肉、香芋蒸肉、黃酒燜肉、瓦罐燜肉等等菜品,都是大口吃肉類的典範。
但是這些菜在把子肉麵前,都有點相形見絀。
把子肉的個頭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每一片重新改刀的話,至少能做一盤菜。
甚至讓一些比較節省食材的飯店來做,能做四五道菜。
畢竟,一片標準的把子肉,都是半斤左右,而一道標準的京醬肉絲,才用四兩肉絲。
當然了,現在很少有菜品用這種標準來衡量了,大家更在意的還是菜品的搭配以及賣相,分量什麼的都是其次。
美食嘛,不僅僅是用來果腹的,也能用來享受。
在這個範疇中,賣相就成了第一位。
不過在一些比較市井的美食中,比如把子肉,賣相什麼的從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完全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麼呢?
是口感,是味道,是肉片的大小薄厚。
魯菜有很強的割裂感,比如把子肉這種,從名字到賣相再到吃法,都充滿了市井氣息,跟那些賣相十足的宮廷菜有著天然的區別。
不過正是這樣的區別,才讓魯菜更加接地氣,也更加平民化,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只有這樣,一個菜系才能長久的存在,才不會隨著王朝的湮滅而煙消雲散。
濟南那邊的把子肉飯店,基本上都是顧客挑選,店家用一個小盆或者其他容器來盛,顧客吃什麼就盛什麼,盛好之後結賬。
但是京城這邊,規則稍稍改動了一下。
前台旁邊依然有大鍋小火悶著把子肉,不過卻不是顧客挑選了,而是直接點菜,跟其他飯店的形式一樣。
這家店能在京城存活下來並且一直占據口碑榜的前幾名,大概就是因為這種變化吧。
因為濟南那邊的就餐方式,更加市井一些,對於習慣了吃把子肉的山東人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麼,但在京城人眼中,卻不是這樣。
至少不是所有人都習慣一群顧客排著隊,對著泡在鹵湯里的菜品指指點點。
大家更多的還是喜歡拿著菜單,一道菜一道菜的點,然後服務員依次把菜品端上桌。
這樣的就餐方式,才是大多數人比較喜歡的。
兩人來的有點早,所以這會兒不用排隊等會兒。
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之後,服務員端來一壺茶和兩份菜單給兩人看。
京城這邊的服務員,特別是這種生意好的飯店裡的服務員,對直播什麼的完全不在意,甚至還會特意繞一下,防止出現在鏡頭中,影響了店裡的形象。
徐拙拿著菜單開始點菜。
「把子肉兩塊,大肉丸兩個,辣椒兩個,豆腐乾兩片,豆腐泡八個,青菜一碟,海帶一碟,兩大碗米飯,另外再來一道炒合菜和一道醬爆雞丁。」
他點的這些菜品都是店裡的招牌,來之前兩人就已經做了功課,所以這會兒很順當的就報了出來,甚至中間都沒有停頓。
他點的這些菜,除了兩道炒菜之外,剩下的全都是吃把子肉的標配。
把子肉這種菜品,肉塊大,吃起來很過癮,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吃起來有些膩得慌,基本上一人一片就行。
但是一人一片的話,光吃肉可能吃不飽,而且畢竟是配米飯吃的,三兩口把肉吃完,那剩下的米飯咋辦?
所以,就有了別的菜品。
比如剛剛徐拙點的肉丸、豆腐乾、豆腐泡、青菜、海帶、辣椒等等,都是把這些菜品放在煮把子肉的肉湯里煮出來的。
這些菜品有著肉湯那濃烈的香味兒,吃起來非常過癮。
特別是豆腐泡和豆腐乾,經過肉湯的長時間泡製,肉湯已經完全滲入進去,吃起來味道非常棒。
而辣椒和青菜,則是在肉湯里稍稍燙一下,使得菜裡面有著濃烈的肉湯味兒,但卻不失菜品的本味。
比如那被燙得有些皺巴的青辣椒,吃起來像是吃虎皮辣椒一樣,香辣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