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這事也不需要在參務會議里進行專門的討論,帝國那幾個最頂級的重臣們爭論好半天后才敲定下來可以嘗試著,收著辦的基調。
而禮教部具體負責這事的官員們也是非常謹慎,具體事項上辦的非常謹慎,試圖牢牢的把松江商報這種地方時效性報紙的基調。
而帝國高層們,尤其是帝國皇帝羅志學,對禮教部的謹慎舉動還是比較滿意的,也不枉費羅志學這麼多年一直都如此重視禮教部,多次提拔禮教部的尚書擔任參務大臣,而平常時候禮教部尚書就算沒能擔任參務大臣,但基本也都是常年穩居協辦大臣的位置。
這個禮教部還是沒讓羅志學失望!
大楚帝國里所謂禮教部,和後世里的諸多機構其實都不太不一樣,從具體職權上來說,似乎是負責禮儀以及教育的機構,但實際上遠不止於此。
大楚帝國的禮教部,一開始脫胎於傳統王朝的禮部。
何為『禮』,這指的並不是什麼禮儀,雖然說各種禮儀性場合這些東西也是在禮教部的工作範圍。
但實際上傳統文化里的『禮』在含義上要更加廣泛,也更加的深入一些。
在這裡要理解一句話,那就是傳統的華夏文化里有這麼個說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就是祭祀,就是屬於傳統意義上『禮』的範疇。
同時諸多人說的『周禮』,也屬於這個禮的範疇,這個禮指的是什麼,是『制度』,甚至可以說是法律。
華夏文化里的禮,某種程度上指的的是是制度……而不僅僅是什麼禮儀這些東西。
而具體表現出來的祭祀以及各種制度,實際上就是通過祭祀以及各種制度,來體現皇權的權威。
什麼是皇權?
皇帝能穿十二章龍紋袞冕,而臣子以及平民不能,這就是皇權!
天子駕六,其他人不能……這就是皇權。
還有其他的諸多限制……
諸多所謂的禮儀以及制度,並不是說體現有多文明,彬彬有禮,而是體現上下尊卑有別!
體現的是彼此間的區別:天子是天子,臣是臣,民是民……
如皇帝才能穿龍袍,其他人都不可以!
這才是傳統華夏文化里的『禮』。
而在具體的施行以及後續演變里,禮的具體體現『祭祀』則是演變為明確皇帝乃至政權合法性的重要程序。
所以你會看見古代很多封建王朝里的帝皇,會經常搞祭祀泰山這種看似沒啥意義的事,並且搞的極為隆重,乃至勞民傷財。
這為的其實就是向全天下宣傳自己的正統合法性。
大楚帝國里的羅志學,實際上也去過泰山祭祀,目的和以往諸多朝代里的皇帝前往泰山祭祀差不多,都是為了宣揚大楚帝國政權以及羅志學帝位的合法性。
此外大楚帝國里還有至關重要的春祭,包括天子親耕在內的一系列儀式。
在這些儀式里大楚帝國是非常重視,而且政治意味非常濃郁的,在這些祭祀的場合里,羅志學這個皇帝要穿最傳統,規格最高的十二章的龍紋袞冕……也只有他才能穿這種十二章的龍紋袞冕。
這一套穿著的帽子比較有特殊,很多人應該都知道,那就是帽子上有著前後珠簾的服裝。
這麼一套服飾,也就是十二章龍紋袞冕,傳統華夏文化里規格最高的皇帝著裝,一般只用於祭祀天地,宗廟等重大場合。
一年到頭也就穿那麼幾次,平常時候你可見不到皇帝穿這玩意。
由此可見祭祀的重要性,而掌管祭祀事務的禮部為什麼能夠成為傳統封建王朝里的六部之一,禮部尚書乃是朝中重臣的緣故。
而到了大楚帝國這裡,禮部被改革為禮教部,職權進行了明確,同時職權進一步擴大化!
除了祭祀這個體現帝國以及皇帝合法性的重要職權外,還明確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