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張國榮表情認真,蓄滿鬍鬚的下巴,也讓他顯得格外嚴肅,雙手將一團雪白的麵團,重重的砸到面板上。
「哇~」一旁同樣是滿臉鬍鬚的王寶強,讚嘆的發出聲音。
同樣是留著鬍子,張國榮依舊是美男子,而王寶強則顯得異常潦草。
不過不打緊,他在電影裡的定位,還是搞笑角色。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葛大爺,在這部電影裡,他一改往常的光頭形象,而是以茂盛的毛髮示人。
擔任的是科考隊的領導,經常板著臉,愛好是講冷笑話,反差極大。
所有的配角都個性鮮明,畢竟聚集如此多的大牌來出演,如果僅是露個臉,就太過於暴殄天物。
當然,主視角還是以張國榮扮演的考察隊廚師切入,用美食來撫慰這群深入南極的勇士。
一道道華夏美食,就是對故土最好的卷戀。
眼下,張國榮就在做拉麵,純手工製作,一鏡到底,不使用替身。
就這手藝,他學了足足兩個月,這也是演員敬業的體現。
整部電影中,展現出的美食極多:拉麵、餃子、老乾媽炒飯、肉夾饃、千層餅、番茄炒蛋、麻婆豆腐、香辣土豆絲、滷味……
雖然只是家常菜,但是在這個寒冷的地方,顯得格外珍貴。
實際上,由於南極的嚴峻條件和科考隊員用餐的特殊性,只有嚴格的航空配餐標準,才能滿足南極科考隊的長期飲食要求。
《舌尖上的南極》畢竟是電影不是紀錄片,所以會綜合各個科考隊,進行藝術加工。
像長城站這種靠海的科考站,可以很方便的收到補給,和國內吃的沒什麼區別。
慘的是南極內陸的科考站,不方便接受船運物資的。
在電影裡,牛肉、羊肉、豬肉、魚肉、海鮮,肉是管夠的。
菜則是珍貴的,土豆、刀豆、毛豆、蒜薹、蘿蔔、竹筍、油菜等蔬菜,則全都是速凍。
由於長途海運顛簸,加上直升機吊運,一些水分較多的葉菜和白蘿蔔等蔬菜容易被壓爛,會被最先「搶救性」地吃完。
到越冬的最後幾個月蔬菜不多時,還有木耳、香孤、粉絲等乾貨,張國榮還會用豆子發豆芽、磨豆漿、做豆腐。
電影裡張國榮是粵菜大廚,粵菜清澹,最講究「鮮」,可南極吃速凍蔬菜和肉,質地口感都極差。
而且科考隊員冬天活動量小,太清澹了不下飯,所以飯菜多爆炒成多油多鹽的重口味,而且越往後味道越重。
所以張國榮帶了儘可能多的調味品,他要一年365天變著花樣,使出「72變」的烹飪技法,以保證至少半個月內主菜不重複。
廚師在南極做飯,就像綁著沙袋跳舞。食材有限又不新鮮,炒菜的煤氣灶看起來很旺,其實火力不夠。
這些都是電影裡展現出的問題,另外還有極夜極晝現象,生物鐘都會紊亂。
而貫穿整部電影的劇情,就是張國榮從電影一開始就進行的無土栽培蔬菜,就那麼一小茬綠色,卻代表著「生」的希望。
據說最早的時候,科學家和探險家去南極,會吃企鵝和海豹,但那都是陳年往事了。
現在科考站密密麻麻,你敢吃個企鵝,回頭就能被國際譴責。
要知道南極科考站,一年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躲在屋裡貓冬,監督「鄰居」在幹啥,自然就成了最佳消遣方式。
其實在現實里,各個科考站之間還會串門兒,帶著自家特色的美食,電影裡也會體現著一幕。
在我國科考站周邊,是毛子和三哥,過節的時候,會友好互訪,聚餐交流:烤牛肉、烤豬腿、炸魚、三文魚,有著濃厚的印度風味咖喱雞塊也令人難忘。
當然不能忘了毛子的特色,他們會帶很多伏特加和各種酒,即禦寒又可以解思鄉之愁。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相當治癒溫馨的電影,對票房的「野心」不大,過億就成。
說到票房,在董熹進組拍戲的這段日子裡,姜聞依舊帶著《智取威虎山》的主創人員進行路演。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