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臨高啟明 > 第四百三十節 廢漕改海之議

第四百三十節 廢漕改海之議

    測試廣告1        趙引弓當初去見張溥的時候賣弄過得全套玩意這會又拿了出來。愛字閣 www.aizige.com沈廷楊對這個問題久有研究,被他引經據典的一番宏論,不由得心中嘆服――這位趙老爺果然有「經世致用」之學!

    歷代漕運始終是朝廷的大事,花費大,效率低,往往還和治水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不管是唐代從關東向關內運糧,宋代通過黃河向開封運糧,還是元代的海運,明代的河運每一樁都是個極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扯到的內容方方面面,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漕政」這一專門的學問。若不是有能力又肯鑽研的人,否則一般讀書人是很難掌握的。

    這位趙老爺居然能侃侃而談,而且見地之深刻,也遠遠超出了一般讀書人看書看來得學問。

    「先生果然見識犀利。」沈廷楊盯著他說,「不過漕糧改海雖好,朝廷上下卻未必見得樂見其成。」

    趙引弓點頭:「先生說得是。」

    沈廷楊撫著官帽椅的扶手,嘆息道:「海運有種種的好處,可是卻有三大難處,在朝堂之上總是說不響亮。」

    「請先生教我。」

    沈廷楊點點頭,舉起一個指頭:「其一,候風不易,減省時間甚少。」

    海運不比河運,可以划槳搖櫓,特別是運送漕糧的大型海船,行船必靠風靠海流。古人對這方面的歸納總結有限,基本上是靠經驗。所以一旦遇到息風或者風向不對就得候風。這原本不算什麼,但是明末的航海技術有所退化,航海靠海上地標,不能跨海直航,往往要沿著海岸線或者島嶼群曲折航線。候風問題更為複雜。

    「其二,海上風波難測,一遇狂風大浪,船隻即有毀損,貨物漂沒。如今登萊、天津向關寧運輸糧餉。海上運輸損失甚巨。朝議一直為之詬病。」

    趙引弓臉上露出了不以為然的神情,海上有風浪,船隻和水手的技術水平落後,航海總是會發生各種沉船和毀貨事故――這都是正常的,不過在渤海這樣的近乎全封閉的內陸海域弄出這麼大的漂沒損耗,說白了就是在搗鬼。

    沈廷楊注意到了他的反應,不過他沒有就這個問題展開談下去,而是直接談第三個點:「其三。海運漕糧,人船眾多,大量民夫運丁聚集,日久恐滋事。不如漕丁都是軍人。有衛所管束。」

    趙引弓並不直接評論這三個難處,而是反問道:「先生以為這三點如何?」

    沈廷楊微微一笑:「誇大其詞,一派胡言耳!」

    趙引弓沒想到對方說得如此的直白,不由得對他的好感度大為增加。當下點頭道:「先生說得是。」他想了下,原本他已經準備好逐條駁斥,現在看來毫無必要了,他想了想才說:「所謂海運難行,說到底不外乎是既得利益者阻擾罷了。」

    「既得利益者?」這個新名詞引起了沈廷楊的興趣。

    「不錯,既得利益者。」趙引弓點頭說道。「一條運河由南到北,上到朝堂諸公,下到運丁閘夫,明面上的拿得,暗地裡偷得沿途吃河者不計其數,他們如何能願意朝廷廢漕改海?」


    趙引弓說著就開始分條分塊的大談運河上的種種弊端:這也是他早就背熟了的大圖書館編撰的背景資料論文集。一船漕糧不論是過關討閘,「過淮」每到一處官面上的地方。照例都有陋規,處處要送紅包,等到了通州辦理投文,漕米上岸入倉,伸手要錢的人不計其數。

    這還是明面上的種種好處,除次之外,漕丁、領運千總、押送的小官吏,甚至搬運米糧的轎夫。無一不要從船上的漕米中撈取好處――有得是貪婪使然,有得是迫不得已。一路上的所謂「損耗」甚至幾倍於正額。

    至於為了維持河運所耗費的修理疏浚運河設施,建造維修漕運船隻的花費,那更是不計其數。由此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要對抗這麼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朝廷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嘗試的。然而即使到了風雨飄搖的崇禎十二年,沈廷楊的海運試驗成功之後。依然未能廢漕改海,雖然他個人獲得了仕途上的重大發展,但是對整個大明的覆滅卻依然未能有一點補益。

    這會,沈廷楊還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得到這樣的結果。這些年來他研究漕改海花費了大量心血,對朝堂的阻力倒也不是一無所知,但是並沒有想到自己要面對如此的龐然大物。不由得感到一陣氣餒。

    趙引弓看他面色有所消沉,知道自己的這番言語已經起了作用。沈廷楊要是氣勢如虹,自信滿滿,要不要自己插手就要大大的打個問號。現在他感到氣餒就會有無力感。

    有了無力感,又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理想,就會尋求幫助了。

    「先生不必氣餒,朝堂之上,也是明辨是非要害之人的。」趙引弓說道,「只要能取得他們的支持,廢漕改海雖不能立刻實行,也總能分段實施起來。」

    他開始提起張溥的太倉白糧運京的事情,此事張溥一直在張羅――上次和趙引弓一番長灘之後,張溥對廢漕改海也有了很大的興趣。多次和趙引弓書信往來談及此事的具體實施辦法。所以趙引弓知道張溥已經在動用自己手中的政治力量鼓吹此事了。

    沈廷楊聽說張溥也有類似的想法,不由得眉毛一揚:「怎麼?天如也有此意?」

    「正是,天如要解太倉百姓的白糧之苦,廢漕改海是最好之策!」趙引弓說道,「只是朝中不少人一說起海運二字,就只會搖頭,最好的也不過是說要『持重』」

    沈廷楊一想也是:朝堂上許多都是坐而論道之人,對實務不是一竅不通就是不懂裝懂,說得都是絕對正確的廢話,最好諸事不變,因循守舊的混下去拉倒,一點沒有危機臨頭的感覺。不由得兩手一攤:「真是徒喚奈何!」

    「所以此事,除了天如奔走之外,還得沈老爺助一臂之力」趙引弓隨後就談起了具體的計劃。

    具體來說,就是由沈廷楊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海圖整理成書,然後通過相熟的官員上書朝廷,建議試運行太倉白糧改海――小規模的改革總比一下大改來得阻力要小一些。

    「只要太倉白糧運京成功,下一步就可以進一步從承運發往遼東的糧餉――這是朝廷最關心的要政,做好了朝廷自然會對海運刮目相看。到時候再談廢漕改海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歷史上,是沈廷楊自己上書給皇帝要求試行漕糧海運的。不過這會他還沒當內閣中書。作為國子監生當然可以上書給皇帝,但是未免會給人以「狂誖」的印象――官僚機構最討厭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要是這麼幹,很可能上書根本就沒人會仔細看。

    沈廷楊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他頻頻點頭:「只是這個上書的人選頗為要緊。」

    沈廷



  
吹牛者推薦: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隨機推薦:  雷武  大器宗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戰神  娛樂帝國系統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臨高啟明"
360搜"臨高啟明"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