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滅黃祖,奪取江夏。江夏一下,順漢水而北,直抵襄陽,劉表坐困孤城,難逃敗亡。」
魯肅最後慷慨陳詞道:「肅不才,願為使者,出使長沙,說服劉景與將軍共討劉表。」
孫權聽罷怦然心動,尚未表態,張昭即出言斥駁道:「將軍勿信其妄言,事情哪有他說的那麼簡單……」
昔年孫堅討伐劉表時,劉表亦軍敗困守襄陽,形勢一度危急,可最終卻是孫堅命喪沙場。況且江東遠談不上穩固,孫權如派大軍西征劉表,江東必生叛亂。
張昭峨冠博帶,氣度從容,立於堂下,侃侃而談,分別從內外兩個方面,反駁魯肅言論。
從張昭忽視自己,自顧自插話開始,孫權的臉色就變得越來越難看。張昭性情剛強,加上自詡託孤之臣,屢屢在眾人面前折其顏面,令孫權內心常感忿忿。
「我倒是覺得魯子敬建議頗為可行。」就在這時,一把清朗的聲音響起,傳入眾人耳中。
出言者年約二十六七歲,頭戴白綸巾,身著素雅纊袍,丰姿英偉,相貌軒昂,此人正是和張昭共掌眾事的周瑜,也只有他才敢與張昭分庭抗禮,聲援魯肅。
周瑜素與魯肅交厚,他深知後者心有壯節計略,乃當世奇才,為避免魯肅投奔他人,周瑜不惜將其老母接來江東為「質」。
魯肅在赴宴前,已先和周瑜通過氣,周瑜亦贊同其「聯合劉景,共攻劉表」的策略,甚至有意親率兵馬,討伐劉表。不過此事多半不能如願。
孫堅外甥,孫權外兄徐琨開口道:「舅父一世英雄,卻死於小人之手,此仇不可不報。然仲謀乃江東之主,不可輕動,不若由我統軍西征,為舅父報仇!」
徐琨雖然在三國歷史上默默無聞,但其此時在江東的身份地位,卻極其崇高,冠絕諸臣。
徐琨初隨舅父孫堅征戰四方,孫堅死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曾率軍擊走袁術所置丹陽太守袁胤,被孫策表為丹陽太守。不過不久孫策就忌其麾下兵馬過多,以舅吳景代之,將徐琨召回身邊,收其徒眾,壯大自己。
去年孫策遇刺,廬江太守李術不尊孫權號令,陰懷異志。孫權即發兵剿滅李術,此戰孫權名為親征,實際上前線指揮作戰的乃是徐琨。所以戰後,曹操封徐琨為廣德侯,遷平虜將軍。
曹操此舉用心十分險惡,要知道,孫權也只是討虜將軍,兩人同為雜號將軍,官位上不分上下,且徐琨還被封了縣侯,隱隱高出孫權一頭,曹操這麼做,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挑撥離間。
孫權搖頭道:「外兄有此心意,足矣。《春秋之義》:『子不復仇,非子也。』父仇安能假於他人之手?我必當親取黃祖、劉表首級,告慰家父在天之靈。」連孫策都對徐琨心有忌憚,就更別說孫權了,他可不敢讓徐琨獨自領兵,征討劉表。
周瑜、徐琨在軍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二人相繼發言,皆贊同出兵之議,孫權亦有此心,張昭心知大局已定,無可改變,只得退而求其次,建議孫權坐鎮江東,遣一將率軍西征。
孫權想也沒想就拒絕了,如今江東軍權,皆在其父、兄舊部手中,他必須抓住一切機會,培養親信,掌握軍權,只有掌握了軍權,他這個江東之主才算名副其實,否則就只是傀儡而已。
張昭幾番建議,皆被否決,內心頗有怨咎,不免出言責難於魯肅,最終鬧得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