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原產佛國印度的荸薺,圓肚中間凹下一個臍印,所以我們這裡喊作「菩臍」,即菩薩的肚臍,這種緣物賦形的叫法很有意思。筆硯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蘇浙人則稱「地栗」或「地梨」,喊訛了就成「地雷」還有稱「烏芋」的,純粹取其外觀了。據說四川人荸薺茨菇不分,荸薺叫作茨菇,那茨菇又被他們喊作什麼呢?

    古人把荸薺和菱、蓮、芡列為澤食類,以與瓜果類相區分。荸薺皮色有紫黑、暗紅等,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是我們江南「水八仙」之一。周作人在說起甘蔗荸薺、桃李杏柿時,曾感喟「水果也是家鄉的好」。

    有種「清水馬蹄」罐頭,就是削了皮的荸薺,能夠用來做罐頭,可見荸薺是能上檯面的。斜著鳥嘴狀頂芽、扁扁的小陀螺一樣的東西,皆不識為何物。但去年我去京城,已有不少小販像賣糖葫蘆那樣,用竹籤串著蜜汁荸薺叫賣。

    荸薺實在是最具有鄉村格的水果。早年鄉下,地里長的水裡養的樹上結的,山芋菱角花香藕,桃子梨子,還有蠶豆花生什麼的,都是上蒼對鄉村孩子的厚愛與賜予。所謂冬吃蘿蔔夏吃瓜,秋天過後,孩子們就到放幹了水的薺子田裡偷踩薺子吃。荸薺圓不溜丟的,村里小丫頭,蓄著被稱作「馬桶蓋」額發的腦袋也是圓不溜丟的,斜斜地梳一根豐子愷畫筆下的朝天辮,這也使得知堂老人的那首小詩越發意趣豐潤:「新年拜歲換新衣,白襪花鞋樣樣齊;小辮朝天紅線扎,分明一隻小荸薺。」


    甚是佩服汪曾祺擺弄文字的手段。記得當年看《受戒》,讀到「荸薺的筆直的小蔥一樣的圓葉子」,還有小英子踩出的把明海小和尚的心搞亂了的那串美麗腳印……真是如見一片新天地,原來文字竟可以這樣侍弄?一個參透那麼多世情的老頭,在那片氤氳的水澤里,撒下了一個個平凡而又異常靈動的文字的荸薺。僅那一個「歪荸薺」的「歪」,就讓人感受出多少趣意和童心的快慰呵。江南鄉村孩子,哪一個沒像小英子那樣「歪」過荸薺?光著雙腳,在透涼的爛泥里「歪」,「歪」到一個硬疙瘩,伸手去摸上來,呵,一個圓不溜丟的紅紫紅紫的荸薺!

    荸薺大量上市是在冬天,其時,枯黃的荸薺禾子早已被人燒成一圈圈黑燼。挖荸薺在我們這裡叫「扒菩臍」,一排排人撅著屁股齊頭並進,用雙手插進爛泥里扒,場面十分壯觀。提著籃筐的孩子們,和撿麥穗稻穗一樣,緊跟在集體勞動的大人們身後,雙腳不住地在泥里搗動,搜尋漏之魚,撿到個大的,忍不住甜美誘惑,在衣服上搓兩下,就往嘴裡送。經濟蕭條的年代裡,鄉親們唯有靠荸薺換兩個油鹽錢。寒冷的夜晚,一燈如豆,一家老小圍在大筐前,手法飛快地削著荸薺。那些在十指間轉動的荸薺,轉眼就由暗紅變成無比玲瓏剔透的純白。次日一早,一隊隊挑著荸薺疾行的人,把一行行腳印,留在通往供銷社途中結著厚霜的小木橋上。

    種過荸薺的田再改種稻子,一連數年總斷不了長荸薺禾子。耘田休息時,坐在田埂上用這東西編蓑衣,披在身上很是涼爽且意興盎然。沼澤水窪處,野荸薺禾子細蔥一樣連片生長,一捋一大把,編成戲台人物的鬍子掛在耳朵上,就能讓孩子們胡亂嬉鬧一氣。野荸薺烏紫發亮,野毛栗大小,入口極甜,有一股很重的如知堂老人所謂的「土膏露氣」。

    荸薺以個大、圓潤、甜脆無渣者為上。鮮紅油亮的荸薺,帶著清新的泥土香,漿水最足,咬在嘴裡嘎嘣脆,甜汁四濺。生吃之外,那種老黑的俗稱「銅箍菩臍」的煮熟後,因為澱粉含量高,用手一抹就能將皮抹去一圈,更有一種別樣的甜糯滑爽。風乾的荸薺縮皺皺的,皮不太好剝,最宜生吃,因脫了水再加上糖化,所以格外清醇甜脆。雨雪天氣坐在家裡,拿一把小刀細細地削荸薺風乾的皮,不急不躁,然後送入口中,那種脆甜爽口,就是最好的享受了。

    荸薺可以烹調成多種美味佳肴。所謂賤有賤鬻,貴有貴供,鄉人將荸薺切成薄片,撒上白糖待客,清爽樸實,而在城裡人的廚藝中,荸薺則是做宮保素丁、辣子雞丁的好配料,荸薺炒蝦仁,純白中稍帶幾抹輕紅,更顯得有位。有一種荸薺獅子頭,將荸薺剁碎拌進肉糜中,加蛋清、料酒、澱粉、味精、蔥薑末及鹽,做成大肉丸,入油鍋煎至兩面黃,下高湯,加醬油、糖,小火燜透後,盛



  
雅玩居士推薦:  神豪UP主  黃金耳  影帝從高考開始  最強導遊  百工匠心  魔術大明星  全能心理醫生  大師下凡  
隨機推薦:  頂級贅婿  我乃捉鬼大師  我有一座隨身農場  都市無敵戰神  西遊:人在天庭,朝九晚五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舌尖上的神豪"
360搜"舌尖上的神豪"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