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聽了田疇的建議後,便以騎兵快速推進,短短一兩天內,就把殘餘的速仆延部各營統統拿下,俘獲控制了上萬帳烏桓牧民。
與此同時,另一邊田疇也不敢有絲毫停歇,立刻開展了他的斡旋工作,幫趙雲「消化吸收」這些新俘獲的部民,拉攏整合烏桓諸部的勢力,為後續對公孫度的戰事添磚加瓦。
田疇也不愧是在北疆跟胡人打了多年交道的,對胡人逐部的利害關係了解非常透徹,而且他本人也頗受胡人敬畏。
所以,他最終拿出了一個非常精妙的方案:他並沒有直接勸趙雲把這些俘獲懾服的烏桓部眾改編成友軍、僕從軍、裹挾著去打公孫度。
而是用了摻沙子的辦法,讓蹋頓和樓班兩部也參與進來,空降一些人手來掌控被打垮的速仆延部,同時又要求蹋頓和樓班出點血,提供一些直屬嫡系部隊,跟著趙雲一起去打公孫度。
這招說起來有些複雜,但把背後的道理說開了,其實也好理解。
如果田疇直接在被打崩的速仆延部里提拔一個願意投效朝廷的傢伙來當傀儡、控制他帶著降軍去打公孫度的話,也不是不行,但是會埋下好幾個隱患:
首先,如果這個傀儡此前跟速仆延關係過遠,他未必有能力服眾。如果控制不住部隊,將來戰事遇到波折,有臨陣倒戈的風險,那可就釀成大禍了。這樣的部隊,是只能打順風仗,沒有任何抗壓能力的。
而如果那個傀儡跟速仆延關係過近,他倒是可以很好地掌控部隊,但趙雲又不能擔保他如今的恭順是不是演出來的,內心到底有沒有因為速仆延滅門一事埋藏怨恨。
所以,只要趙雲選擇從速仆延部內部選傀儡提拔,無論這人此前跟速仆延關係遠近如何,都不能保障部隊的穩定性。既然如此,那就寧可多等一些時間,換一條路線。
而田疇選擇的最終路線,就是趕緊派使者回去告訴蹋頓和樓班:你們此前不願意參與對速仆延的剿滅,不想打烏桓人之間的內戰,朝廷也能理解。但現在速仆延已經授首,請你們一併派人來討論接收瓜分速仆延遺產的事宜。
當然,田疇也要防著蹋頓和樓班過於坐大,所以這種接收肯定不是白接收的,而是一種利益交換。
比如,田疇假借趙雲的命令,要求蹋頓和樓班,各自至少派出兩三千騎援軍,到趙雲麾下聽用,跟他一起進攻公孫度。
而這騎兵趙雲也不白要,誰出的多,將來就賺得多。趙雲會按照兩倍甚至三倍的比例,把速仆延的部民分配給他們派來的將領,讓他們代替速仆延的位置,封為遼西烏桓的大人——這個「遼西烏桓大人」,是有劉備正式冊封,發給官印的。
如此一來,趙雲就不用帶著剛剛打過仗、還有仇怨的不穩之師,去對付公孫度了。
這些有不穩趨勢的部民,都交給蹋頓和樓班瓜分。但是要從蹋頓和樓班麾下置換出原本就跟袁紹、劉備親善的可靠烏桓部隊隨軍作戰。
而新被派來助戰的烏桓將領,雖然此前是蹋頓和樓班的部曲,但將來得了朝廷的正式冊封后,他們未必會徹底聽命於蹋頓或樓班,也有可能被分化、有自己的利益訴求。
如此三郡烏桓依然能被確保拆分成三部分,不至於團結坐大。
樓班如今年紀還小,尚未及冠,他未必看得清這背後的利益。蹋頓已經年過三旬,多半是看得出的。
但田疇也不怕蹋頓因為看穿這一點、就拒絕響應號召。因為蹋頓如果不響應的話,樓班就響應了,到時候這種置換部民的好處全部被樓班占去,蹋頓也會擔心自己在三郡烏桓中如今穩居第一的位置是否有動搖。
蹋頓是當年三郡烏桓共主丘力居的侄兒,而樓班是丘力居的親兒子。只是當年丘力居死時,樓班還太年幼,沒法服眾,各部就暫時尊奉蹋頓為首。如今樓班即將及冠,烏桓內部的爭權還是有可能復萌的。
這種烏桓內部有利益爭鬥、互相卷的環境,永遠是漢人朝廷最樂意看見的。
就算蹋頓看穿了也沒用,他不干有的是人願意干。
所以最後,在短短几天的緊急斡旋後,蹋頓和樓班只能是雙雙選擇了響應朝廷號召。他們也各自在手下公推了一些可以信賴的人才,去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