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劉備拋出的「如何穩住人心、如何讓大家一起升官進步」這個宏大議題。
諸葛亮和龐統,以及其他核心幕僚,自然也都知道這事兒的重要性。
歷史上的諸葛亮本就不是迂腐之人,他當然知道,大義是必須堅持的。但堅持大義的同時,讓志同道合的同僚、袍澤都有個好前程,也是一樣重要的。
否則光喊口號不給好處,誰來竭盡全力匡扶漢室?
如今曹劉之間的實力對比,隱隱然有徹底扭轉之勢。在諸葛亮、龐統這些有識之士看來,將來真討伐了曹逆之後、天下的權柄該如何分配,這個問題已經不能迴避了。
大部分人跟隨劉備匡扶漢室,還是希望自己既能青史留名,又能兼顧高官顯爵、子孫富貴的。劉備本人如果太謙虛,結果就只會是「眾心解矣」,隊伍也就不好帶了。
不過,雖說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個道理,但在具體的行事作風上、對長治久安的深遠考慮上,龐統和諸葛亮還是有差距的,其他貪圖富貴的幕僚,看得就更短淺了。
所以,此時此刻,諸葛亮還在斟酌,而更加激進、也更加不在乎名聲的龐統,就搶著率先開口了:
「主公,當今之勢,要酬謝眾文武之功勳,分授四方將軍,甚至是九卿、尚書台閣諸職,那是勢在必行的了。而主公之位若不夠尊崇,諸將又如何敢安心領受四方將軍等職?
依我之見,主公身為宗室,便是表奏天子、請封王爵,又有何不可?雖說如今天下還沒有諸侯封王,曹賊也只是自封丞相。但那是因為曹操不姓劉,他要設封國那是違背白馬之盟的。」
龐統說話還是那麼激進,一上來拋出的想法,就直接把劉備嚇了一跳。
劉備當然要板著臉,訓誡他慎言:「士元!這話也是能亂說的麼!看在這是私下裡言及,孤就不怪罪你了,你好自為之!劉姓封王雖不違大漢法度,但那也得是因親貴而封,豈有因功勳而封王的!孤不願落天下毀謗!」
龐統還想分辯,就摳著法理重點解說了一條:「主公的血脈,雖與天子相去略遠,但主公乃是宗伯,而且是天下劉姓方伯都認可的宗伯,這就夠『親貴』了。再結合討逆功勳,因此上表請封,天下人也是能理解的。」
龐統的補充說明,倒是讓這事兒的可行性,看上去稍微多了幾分。
這一世劉備的起點畢竟更高,而且有「宗伯」和「劉姓方伯盟主」的身份,這都是原本歷史上他沒能拿到的籌碼。
這兩層關係,對於封王確實是有幫助的,也能強化其法理支撐。
不過,終歸是要擔一些為天下先的毀謗了,劉備還是覺得火候未到。
考慮到龐統也不是胡亂勸進、也是在搜腸刮肚想道理想藉口的,劉備便不想直接呵斥阻止,他也希望跟龐統講道理另想它法,於是便用眼神暗示諸葛亮,讓諸葛亮也出出主意。
講道理這種事情,劉備嘴笨,講不過龐統,劉備只是憑著政治上的直覺,認識到這事兒目前還不能做。
諸葛亮還在醞釀斟酌,但是見主公反覆暗示,他也只能先拋磚引玉、邊聊邊細化。
只聽諸葛亮清了清嗓子,委婉建議道:「主公,茲事體大,我等今日之論,都只能作為參考,最終決策之前,主公或許還該群策群力、兼聽則明,向家兄和子敬、元直他們多方請教。」
劉備立刻點頭:「這是自然,這種事情豈可兒戲?但今日先聽先生之策,大致定個調子也無妨。請務必暢所欲言。」
諸葛亮便認真分析道:「愚以為,士元所言,確實有些操切了。雖然主公剛剛大敗曹賊,但驟然稱王,還是有可能導致天下思漢之人憂疑——我說的不是那些已經投入主公麾下的興漢志士,而是那些還身陷曹營的志士,那些人,同樣是我們該爭取和籠絡的,切不可寒了他們的心。」
劉備聞言,先是微微一愣,但很快就反應過來了。
確實,自己稱王這種事情,對於本陣營內部的人來說,其實是只有好處,沒什麼壞處的。已經跟隨了劉備的人,不會因為劉備冒進,就生出嫌隙。他們只會覺得自己也能跟著進步,悶聲發大財就好了。
這才是人性。
第573章 劉備:你們勸你們的,孤不聽勸不就沒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