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六月十九,也是關羽攻破蕪湖後第三天。
秣陵,原揚州牧府衙。
一個身高八尺、劍眉朗目的二十三歲年輕人,身著玄甲,手按寶劍,神情凝重,還帶著一臉風霜疲憊之色。
他正是如今的丹陽和吳郡之主孫策,還剛剛拿下了一半的會稽郡,與嚴白虎激戰正酣。
但關羽會合太史慈、一舉偷襲攻破蕪湖的消息,讓他不得不放下與嚴白虎的爭鬥,親自飛速狂奔回老巢秣陵,集結群臣議論對策。
他親自率領的六百騎兵,以及數千侍奉孫家兩代的嫡系老兵,也跟著一起強行軍回到了秣陵。還有上萬人的後軍,此刻還在半路上,以日行八十里的速度往回趕。
集議開始後,大家對於「先立刻跟袁術劃清界限,洗清附逆嫌疑」這一點,倒是認識非常統一,沒什麼可說的。
要是再拖下去,鬼知道劉備或諸葛家會如何利用這一點、繼續大做文章。
但是在洗清附逆嫌疑後,具體該如何向朝廷開價、以及如何對待劉備和諸葛家、如何對待王朗等問題上,主要幕僚和武將還存在分歧。
所以,正式向許都派出使者之前,孫策必須把這幾個態度問題掰扯清楚。
如今的孫策,麾下主要有四大謀士張昭、張紘、陳端、秦松。
以及幾個太守級別、可以獨當一面的故舊重臣。包括丹陽太守徐琨、吳郡太守朱治、名義上的廣陵太守吳景。
這幾個太守要麼是孫策的親戚長輩,要麼就是孫堅留下來的重臣。比如徐琨是他表哥,吳景是他舅舅,朱治則是當年孫堅麾下的別部司馬。
這其中,徐琨、朱治有自己的實際統治轄區,而吳景如今只剩一個虛名。他的廣陵太守當初是袁術表的,後來地盤被劉備奪回。
歷史上孫策在正式跟袁術決裂後,也就沒必要讓舅舅再掛袁術表的虛職,便把吳景挪回秣陵,接替徐琨為丹陽太守,而讓徐琨去當中郎將領兵征戰。
不過眼下他不還沒跟袁術決裂麼,所以這一切尚未發生,孫策還保留著對袁術最後一絲明面上的「尊重」。
此時此刻,孫策大致徵詢了一圈方面重臣和謀士幕僚的意見。
徐琨因為是直接利益受損最嚴重的一方,畢竟被奪取的蕪湖是他的轄區,而且徐琨在三大重臣中也最為年輕氣盛,所以他堅決建議此番遣使去許都,不僅要向朝廷討個名分,還應該向朝廷添油加醋、揭發劉備和諸葛玄的野心,往那兩家身上潑髒水。
一旁的謀士張昭、秦松都暗示說:劉備諸葛玄的舉動,能拿出朝廷的旨意作為背書,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徐琨依然怒氣沖沖地補充道:「就算如此,我們也可以讓使者告訴曹操,劉備、諸葛玄另有野心,他們跟咱家衝突,絕對不僅僅是為曹操辦事,而是假借王命擴張自己的勢力!
要找一些劉備對曹操陽奉陰違的證據還不容易麼,就算找不到,捕風捉影也行啊,曹操多疑,肯定會信的。到時候曹操為了制衡劉備、諸葛玄,才會更重視咱家,給伯符授一個高些的官職爵位以籠絡。」
孫策也對劉備、諸葛玄有氣,聽了表哥的話,便傾向於贊成。至於張昭和秦松的勸阻,在他看來不算什麼,這些幕僚只是提提意見的,完全沒有執行權。
於是孫策轉向吳景和朱治,問他們的看法。如果他們也同意,這一點就敲定了。
然而,吳景老成忍讓,朱治相對持重,他們似乎都不願意孫策快意恩仇。
吳景是見識過大風大浪,經歷過沉浮的,他低聲嘆道:「關羽攻破蕪湖,至今已有三日,但並無進一步舉動,劉備應該也沒想跟我們不死不休吧?
我們外有嚴白虎、王朗尚未撲滅,何必非要於此時多樹敵呢?我倒不是說要跟劉備和睦,但若是能虛與委蛇一年半載,甚至只是數月,等我們滅了嚴白虎王朗,徹底騰出手來,到時候再跟劉備翻臉,豈不更穩妥?」
這番話也有點道理,加上是親舅舅說的,孫策也不能不掂量。
而且吳景說話還有一層額外的分量,那就是可以影響到孫策之母吳夫人。
孫策畢竟是孝順之人,母親的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