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淮陰城西。
請戰得手的趙雲,一早就頂盔摜甲,跟隨田豫一起,帶著五千士卒出城,前往盱眙下寨、威懾敵人。
劉備也起了個大早,親自出城給趙雲等人送行,還不忘臨走拉著趙雲單獨吩咐了幾句,表達自己的信任,暗示勉勵趙雲不必計較一時得失。
趙雲表情毫無波瀾,只是鄭重表示必殺反賊,上報國家,然後就撥馬走了。兩人有些話都不適合再說下去,心裡明白就好。
原來,劉備雖然重視趙雲,但也不好驟然給趙雲高位,他畢竟走了三年了,這次剛回來,劉備只是先給了他一個軍司馬之職,連都尉都不是。
按建安二年的行情、或者說潛規則,要封個軍司馬或者說別部司馬,各路諸侯都可以直接自行拍板,連「表」這個姿態都不用做。
而如果要再升一級封到都尉,甚至校尉,那名義上就得做個上表的姿態,哪怕朝廷沒有回覆准奏,但只要你表了,也算意思到了。
哪怕地位尊崇如袁紹,這時候也依然按這個流程操作,他手下養著專門寫表章的文人如陳琳等輩,平時就是幹這活的。袁紹麾下兵多將廣,三天兩頭要封官,陳琳就得三天兩頭往許都寫表,也不管許都回不回。
劉備這次也不希望其他這三年裡始終跟著他的老人心寒,所以也沒特地上表大弄,就先給趙雲一個軍司馬,然後私下裡暗示只要此戰立功,立刻就可以找到藉口表升他都尉。
畢竟趙雲這次來,情況跟歷史上官渡之戰前投劉大不一樣。歷史上趙雲復出時,劉備已淪落為寄身客將,部曲凋零大半、趙雲帶兵進組,給多高都是應該的。如今的劉備,卻還有些家業根底,要兼顧方方面面。
趙雲當然得表示一下「官職無所謂,我不是貪慕富貴而來」,兩人也就打住了話題。
好在田豫暫時也是軍司馬,所以跟趙雲平級,此次領兵,剛好把這五千人分為兩部分,趙雲帶領一千騎兵先行,田豫帶四千步卒合後。
若是讓陳到來領兵,情況怕是會更尷尬一些,因為陳到此前跟隨諸葛瑾立了幾次功,劉備已經私下升他為都尉了,此刻剛回來的趙雲,職位反而在陳到之下。
必須趕快立功,爭取先追平!
趙雲和田豫領兵出城後,分水陸而進。
趙雲的騎兵走陸路,在淮河兩岸撒開搜索網,哨探敵情。田豫則護著輜重船,沿著淮河逆流而上。
古代行軍,輜重糧草用水運比陸運成本低得多,能用船的地方肯定都用船。
兩人行出數十里,沿途並無敵情警戒,袁術軍應該還沒做好入侵準備,趙雲便建議由他先行,提前一日到盱眙城東扎一小寨,待來日田豫抵達。
淮陰到盱眙全程不過一百三十多里地,而且他們也不用貼著盱眙縣城下寨,所以步兵日行五六十里,兩天就走完了。騎兵的話可以一天趕到。
田豫聽了趙雲的建議,不由擔憂道:「你騎兵先行不帶輜重,如何紮營?連帳篷都沒有。何況主公只是讓我們佯攻牽制敵人,何必急切?」
趙云:「軍中略帶斧鋸鐵鏟,能伐木為柵、挖土夯樁即可。如今六月盛夏,夜晚便是露宿又何妨?騎兵進退便捷,敵軍若敢出城襲營,我還能全身而退。」
田豫還是不放心,以為趙雲沒理解劉備的指示精神,連忙跟他分說:
「子龍,昨日酒宴上,你可聽清楚當初諸葛先生為主公設計的『一旦與袁術開戰』應對方略?諸葛先生當初就料到袁術必會稱帝,而一旦稱帝、需要一場新勝來立威時,多半會挑中主公。
只因袁術周邊的其他敵人,表面上看起來都比主公強大,而袁術性好欺軟怕硬——而昨日之報,已驗證了先生的這個推測,可見先生算無遺策,他後續那些推演,多半也會應驗。
所以我們此番的目的,不是真要徹底痛擊袁術,甚至打得袁術惱羞成怒,而是僅僅小勝一番、同時又別讓袁術太丟臉,讓袁術知道我軍不可欺,從而引導他去跟曹操為敵。
我軍在淮河這一路,只是頂住袁術,不讓他破壞廣陵,也就夠了。真正出戰績的,應該是廬江郡那一路。廬江劉勛必會沿著長江進兵,而且袁術一直以為諸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