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華夏和美國的劇本,在1942年5月左右將是發動反擊的時候。華夏和美英俄軍隊將同時從歐洲和中東兩個方向向同盟國所控制的核心區域。而考慮到兩地的環境差異,華夏最終決定在4月中旬主動發動進攻,而美英的攻勢將推遲到5月中旬,之間有一個月的間隔。
相對於陸軍的攻勢,空軍的攻勢很早就展開了,整整4個重型轟炸機聯隊的4000架戰略轟炸機早在2月底開始就對兩河流域的交通樞紐、重要城市、油田、電站和工廠展開了攻擊。而雖然同盟國空軍在中東也部署有7000架左右的飛機,但是這些飛機中完全分散在北到小亞細亞南到波斯灣,西到地中海沿岸的區域.兵力極端分散。而從數量上看的話,土耳其空軍和奧匈空軍占了大多數,約有4500架飛機。而德國空軍只有2500架。
德國人能湊出這樣規模的空軍也實屬不易。中東2500架加上東線的5000架。這就7500架了。德國空軍一線飛機的保有量不過2.1萬架左右。其中還包括被重創後回去休整的部隊。面對愈演愈烈的戰略轟炸,德國空軍必須爆炸本土的安全。而隨著德國航空工業的壓力變大,原本要提供給奧匈帝國的發動機也被截留下不少,最終導致了奧匈空軍規模的縮小。
「這場戰鬥毫無懸念,唯一的疑問就是對手能撐多久。我們要付出多少代價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當我們拿下兩河流域的時候,就是土耳其帝國崩潰的時候了吧,伊斯坦堡行動現在進行的應該很順利吧。我們選定的接班人恐怕已經準備上位了吧。」在一次會議結束後,徐懷德對彭毅這樣說道。
土耳其是同盟國三國中最弱的,也是最容易撬動的關節。再加上他作為一個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中樞,其戰略地位自然十分重要。面對這樣一個國家,華夏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將其摧毀占領。更重要的是將其變成自己的小弟。不管是堵住俄國進出黑海的道路還是作為華夏進入歐洲的跳板。土耳其都必須納入到華夏未來的掌控之中。所以。華夏早在2戰之前,就制定了一個分化和拉攏土耳其的計劃。當然,在同盟國出現崩潰之前,這種拉攏計劃是很難取得成就的。這個計劃只能讓華夏付出較少的代價,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一定。光兩河流域恐怕還不行,不把德國人的軍力徹底擠出中東,土耳其那邊不會有大動作的,我沒對付德軍也許沒啥問題。但是德軍對付土耳其部隊同樣沒什麼問題。我沒只能結束陸上的戰爭。想要徹底解決海上的問題還需要海軍的幫助。」彭毅說道。
戰爭從開始的那一刻就已經確定了結果。在華夏的西進攻勢展開之後,當天,華夏空軍集中了1.8萬架次的飛機展開對兩河流域的攻擊,地面的裝甲部隊分成了北中南三路展開。其中北路瞄準的目標是基爾庫克油田,中路目標是巴格達,而南陸的目標則是巴斯拉外圍。
從空中看去,數千輛各種坦克和上萬輛的輪式裝甲車和步兵戰車組成的裝甲洪流在空軍的掩護下所向披靡。而在他們身後還有30多萬輛各種運輸車輛為部隊運送補給。這樣大的陣勢對付在同盟國在中東的全盛時期都夠了,更別說用來對付奧匈和土耳其這種弱雞,以及所剩不多的德軍了。如果說土耳其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土還有心奮戰一番的話,那麼現在德軍恐怕就在為不能撤回歐洲而揪心了。幾十萬的部隊被困在了兩河流域下游的狹小空間內,如果華夏海軍再出動的話,那麼這支德軍就徹底死定了。
隨後,部隊進攻的步伐讓華夏都感覺到有一些震驚。不是對方抵抗太劇烈了,而是抵抗太弱了!部署在中東的德軍主力最終分成了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龜縮在巴斯拉附近,而另外一部分則向後世的以色列和敘利亞沿岸地區撤離,這是明擺著放棄了兩河流域,然後背靠地中海建立一條防波堤。至於位於巴斯拉的部隊,則做好了固守。然後從海上撤離的準備。
「這情況不對啊,德軍在中東的表現過於弱勢,他們本來可以表現的更好的。」就連徐傑都在考慮這其中背後有沒有什麼貓膩的時候。德國人用實際行動告訴了華夏。他們在中東示弱的根本原因是為了什麼!
在1942年5月。當華夏在中東的攻勢逐漸進入高峰,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拿下基爾庫克。包圍巴格達,兵臨巴斯拉城下的時候。德國突然對俄
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出乎意料的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