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遠征軍之我的團長
要說喀秋莎的由來挺有意思的,當初蘇聯培訓了一批戰士專門操作這種武器,但是由於保密密級很高,戰士了根本不知道武器的命名。
然後他們便由火炮上的「k」字聯想到蘇聯的流行歌曲《喀秋莎》,歌詞裡講述的是有一位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的情人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身邊,去到了戰場保衛邊疆的故事,整首歌都在表達喀秋莎的思念之情。
而且喀秋莎也是蘇聯姑娘們常用的名字,於是,戰士們就把這款火炮親切的叫作「喀秋莎」,久而久之,這個名字便流傳下來。
這款火箭炮究竟有多厲害?他的武器系統是由8個「工」字型發射導軌組成的發射架,每個發射導軌上下可卡住兩枚m-13型132毫米火箭彈。特別適合打擊暴露的密集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
每台喀秋莎火箭炮同時掛載16枚火箭彈,可在10秒鐘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打出,最大射程8.5千米,短時間裡可以形成讓人聞風喪膽的密集打擊火力。
由於避免了炮筒發射火箭彈膛壓高和高度加速的應力效應,採用導軌發射的火箭彈發射時承受的加速度小,火箭彈彈壁可以製造的較薄,增加了炸藥填充量。
因此132毫米火箭彈的威力基本上相當於152毫米普通炮彈,非常適合打擊暴露的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在進行完一次齊射之後重新裝滿彈藥的時間只需要5-10分鐘,這也大大的提高了戰場的作戰效率。
而且後期喀秋莎採用了美國的通用gmc型6x6卡車底盤,其性能比蘇聯卡車更好。卡車上安裝一台gmc型6缸發動機,功率為91.5馬力,提高了火箭炮的機動性和最大行程,使之能夠在平路上跑出最高70公里的時速。
可以想像一下,一支由上百門喀秋莎組成的火箭炮兵師,如果同時對敵方目標進行打擊的話,可以在短短一分鐘內把近兩千發火箭彈一股腦發射出去。
那可是每發都相當於152口徑榴彈炮的火箭彈啊,近兩千發火箭彈組成的密集彈幕僅在幾十秒就能全落到敵人頭頂,炮彈所過之處可謂寸草不生,在這個年代還沒有什麼部隊可以抵抗如此毀天滅地的恐怖打擊。
什麼「德國小姐」、「美國虎妞」…光論火力覆蓋程度在「北方少女喀秋莎」面前都是渣渣,克虜伯那個大憨憨看到後者的威力後估計晚上都要摟著它睡覺了。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其射程有限,如果戰場發射位置不夠隱蔽或者被偵察到火炮陣地,極其容易暴露在敵人炮兵的火力之下。所以火箭炮部隊都是發射完一兩輪立馬就走,利用卡車的機動優勢快打快撤,不給對方反擊的機會。
再有就是這東西的專業性很強,大字不識的泥腿子可玩不轉她,就算是經驗豐富的炮兵也得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熟練操作。
「看來得專門對這款武器好好的計劃一下訓練方針了啊…」
廖銘禹摸著下巴沉思片刻,接著對系統說道:「兌換24輛喀秋莎火箭炮,先組成一個火箭炮兵團再說吧,大不了到時候召回一批炮兵做集訓。」
「叮…bm-13火箭炮兌換1500積分,132毫米火箭炮兌換單價100積分,單輛火箭彈首次攜帶16枚火箭彈,總計兌換價格:74400積分,剩餘積分460321。」
好傢夥,24門喀秋莎竟然花了七萬多,就這384枚火箭彈就是三萬八,妥妥的彈藥比火炮還貴的節奏,而這還只是基礎彈藥的價格。
廖銘禹苦笑著有些欲哭無淚,光是一輪齊射就得燒掉好幾萬,看來這東西可不能肆無忌憚的揮霍啊。
不過一聯想到那勢如奔雷毀天滅地的場景,似乎又覺得這一切不那麼心疼了,能讓小鬼子也嘗嘗這番滋味花再多也值啊。
想當年裝備了120門喀秋莎火箭炮的志願軍21師,那可是在棒子半島上打得美國老哭爹喊娘,成就了自身「美軍終結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