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老人說後,任勇剛神色凝重地點了點頭,且出神了一會兒。
而過了一會兒後,他竟主動起身向這老人躬身行了一禮。
這老人倒是沒有看見。
這是的他已經轉過了身,笑著將槓子搭在肩上,向著灑光漫天的朝陽走了去。
京師。
這一天,亦是晴日。
也向著朝陽而去的朱翊鈞,正看著金色陽光下巍峨重重的大明宮闕,往侍御司而來。
侍御司內本就富麗堂皇,在陽光灑進來後,更添華彩。
朱翊鈞在來到這裡後,不由得因此駐足一看,隨後就坐了自己的帝王位上,身披金光地看向了王錫爵等執政公卿。
王錫爵、李成梁等執政公卿在朱翊鈞來到侍御司後皆站起身來。
坐而論政已是大明萬曆朝的傳統,所以朱翊鈞來後不用再說賜坐,這些執政公卿就坐了下來,開始等皇帝說話。
朱翊鈞雖已年屆四十,但對於一個帝王而言,正是春秋正盛之時。
所以,朱翊鈞舉手投足間也都有著一個帝王所有的從容之態,而在開始議政時,也是雲淡風輕地問道:
「大明要不要增加負債,適當的寅吃卯糧,這個由元輔提出的觀點,諸卿還有沒有要說的?」
原來。
隨著大明在經濟學研究方面的深入,且不再講究遵循傳統的治國思想,而普遍認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行的思想成為治國指導原則後,許多專門研究財政的官僚就開始主動提出許多新的理財觀點,有官僚開始主張朝廷應該讓適當的寅吃卯糧,即後世所謂的適當提高赤字率。
而這些官僚認為這樣可以刺激消費,利於財富的增長,進而實現進一步惠民的目標。
換句話說。
這些官僚希望大明的國庫不但不應該有節餘,反而還應該適當資不抵債,適當的寅吃卯糧。
而這跟傳統的治國理念無疑是大相徑庭的。
須知,在古代,王朝是否處於盛世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國庫有多少節餘。
按照傳統士大夫的觀點,這就一個家庭一樣,只要有餘財儲蓄,才能不擔心發生天災人禍時無法應對,所以在年景好的時候尤其注意要節儉,多積些錢糧,以備度過荒年災年。
尤其是在中國這片本就經常會發生各種災害的土地上,無論是個人和家庭還有整個國家,都是習慣於平時多儲蓄,而以備不測。
甚至,如果誰寅吃卯糧,今天花明天的錢,都會被認為是敗家子,是不爭氣的表現,對於平常人家的子弟則被視為不孝,如果是皇帝,則被視為昏君。
但現在,因為大明長達三十年改革帶來的經濟增長,讓很多官員開始轉變了態度,尤其是高層官僚,由於他們接觸到的信息更多,也就開始一反傳統的思維,開始認為在眼下的環境裡,應該適當寅吃卯糧。
這裡面,以首輔王錫爵為代表的官僚,尤其推崇這一觀點,而希望朝廷擴大債務。
按照王錫爵的觀點,大明朝廷現在的債務還是抵不上收入,每年國庫的收入還是在持續增加,還因此為了防止管理國庫相關的官員不偷盜挪用,增加了不少開支,浪費了不少財政收入。
畢竟,這些開支並不對提高生產力有什麼幫助。
在王錫爵看來,與其如此,不如適當的資不抵債,這樣還能讓天下人因為朝廷欠著自己的錢,又因為看見朝廷還沒有足夠多的節餘,也就因為害怕朝廷收入不能增加不能償還自己債務,而不得不主動為國多考慮一些。
「陛下,臣反對!」
「人夙來難以自制,國家亦是如此,一旦寅吃卯糧,將很難控制住。」
「若今天敢花明年的錢,則明年說不定就敢花十年後的錢,如此下去,真不知道五十年乃至百年後,我大明還有什麼錢可花?」
「何況,天下之利,皆取之於民,而民利若想不耗盡,則必須與民休息啊!」
禮部尚書郭正域這時首先站起身來,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左都御史楊俊民這時跟著起身道:「陛下,大宗伯所慮是有道理的,但這並不是說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