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把石門茶場一帶丟荒的山地作出規劃:在茶地挖成一道道坑渠,在坑渠之上整成一道道梯級茶田,茶田四周建雞舍,坑渠下面蓄水養魚,利用雞糞為茶樹肥料和養魚,渠邊種青梅果樹,形成一個茶、果、魚、雞立體式的種養系統。
阿爹仔細算了算,按這個規劃實施,包括給寨里適當山地金,至少要一千金。
於是,阿爹拿出了一千金作起步資金,僱請本寨10個親戚朋友上山開墾,按月結算工錢。在阿爹的帶領下,走上了「茶園+農戶」的種茶之路。
辦園伊始,阿妹就制定了以「造福親友、造福鄉親、造福大眾」的發展理念。
辦園初期,由於缺乏管理經驗(按月結算工錢),有幾個依賴是親戚,出工不出力,單等月底一到領工錢,吃大鍋飯。阿爹和阿妹見是左親右戚、左鄰右里,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一次,我實在看不下去了,說了他們幾句。誰知他們一到月底領了工錢就走人不幹了。
臨走時,其中阿表哥還盛氣凌人般說:「每日在山上做工,日曬雨淋,拿你雞碎的工錢,還要受氣睇面色!按理親戚發達了,應贈金才是,你老表我不幹了!」這對阿爹和阿妹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當時,儘管阿爹和阿妹苦口婆心對他們進行挽留,但他們還是走人不幹了。
雖然阿爹早已在心裡做足了創辦石門茶園失敗等諸多的心理準備,但還是難以承受親戚像一支支冷箭射來的話語帶來的絕情絕義的傷痛。
因為阿爹還沒來得及準備,挫折就迎面撲來了,像熱帶風暴,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那年臘月大年三十,當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沉浸在春節的歡樂和幸福時光,但對於我們全家來說,這個春節與我們家並沒有太多的關係。
我們一家三口關在石門茶場草棚里反思和總結,外面是鞭炮和煙花燦爛的燃放,是萬家燈火的喜悅和笑臉,而阿爹和阿妹卻很嚴肅地在研究和討論著.
阿妹凝思了很長時間,開口說道:「阿爹、阿哥!為了避免上次這類的事再次發生,我們不妨採取與周邊農戶合作種茶,由茶園提供場地、茶樹苗、肥料給合作農戶,茶園負責扶持合作農戶種茶所需資金、技術指導、茶葉回收加工、銷售,合作農戶只要把茶樹種好,收成好茶葉,茶園則代購代銷,保證合作農戶貼地打水仗——穩陣,有錢賺。在這個過程中,阿妹以非凡的智慧和她經營管理的眼光給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
那時候,天露山十村八寨每家每戶都有種茶採茶的傳統,由於石門茶園在當地還是第一個興辦起來的較大的茶場,在天露山村寨頗有名氣,村民紛紛慕名前來加盟種茶。」
「機遇往往鍾情於善於思考的人。」梁金輝說到這裡,呷了一口茶,潤了潤喉,餘興未盡地,「阿妹看到了村民的這種趨向,哪裡有錢賺,哪裡就有人干,茶園的新轉機或許就要到來。阿妹以獨到的眼光提出採取園戶結合、代購代銷的方法,與周邊的農戶進行合作的建議,直接催生了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制度的誕生——茶園+農戶模式的雛形開始在石門茶園試水,後來這一模式被業內稱之為梁氏模式。茶園+農戶模式不但實現了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將大量低效率、小規模的農戶由散兵游勇的狀態變成一股合力,使農戶真正參與產業化競爭,還使石門茶園的經營效益得到了明顯提高——第三年,石門茶園開始產生經濟效益,總產值為6萬元;第四年上升為10萬金;第五年再度飆升為30萬金;利潤也由第三年的2萬金上升到第五年的20萬金。變革的推行,使合作掛鉤的農戶都成為了「萬戶侯」,這在當時來說猶如神話一般。」
梁金輝說到這裡,像急剎車那樣停了下來,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在月光中忽閃、忽閃的透著無比自豪的目光。
神會不無羨慕地看著梁金輝,說道:「金輝叔,真是羨慕您有如此一位能幹的妹妹啊!」
梁金輝見神會誇讚,無比自豪地說:「是啊,阿妹的一個建議,一個點子,催生了一個使整個茶園生機盎然的模式,這個模式正式地將石門茶園帶上了超常規發展的快車道。閃耀著阿妹這個青年企業家的思辨精神和經營智慧。」
六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