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時起,張柬之便知道了世上有一本能夠使一個人在精神方面得到智慧的指引,在行為方面得到覺性的啟發,彰顯眾生皆有佛性的真諦,頓悟皆能成佛的平等境界,更是一個人修行的歷程,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展現佛法與生命的莊嚴,達到心境和諧的目標;便知道了佛性中覺性平等、法性平等,也等於是學習佛法中所有的精髓及核心,不僅直探六祖惠能的基本思想「般若思想」的本懷,同時更具體地展現六祖惠能思想的人文精神及慈悲濟世的情操,符合宇宙真理的真諦
只是苦於未能見到真本拜讀而每每有遺憾之感。張柬之急問:「大師,可見過《六祖壇經》?」
老和尚見問,答道:「《六祖壇經》是六祖紀念堂的鎮堂之寶,老納自然見過,只是老納才疏學淺,其中多有不便之處。」
張柬之道:「可否請出來拜讀拜讀,以慰平生所願?」
「好!三位施主請隨老納移步入內室。」
張柬之、杜甫、杜位隨老和尚進入後堂內室,老和尚從神台抽屜拿出那本《六祖壇經》,恭敬地放在神台上。
張柬之淨手後,上了三炷香,在神台下虔誠地行了個三跪九叩之禮後,老和尚把《六祖壇經》奉送張柬之,「請施主為老納開示。」
張柬之不愧是文曲星降生,宰相之才,他接過那本藍色封面的經書,上書:「六祖壇經」四個篆字猶如龍盤,赫然入目!
正當張柬之如痴如醉地奉讀著《六祖壇經》之時,老和尚
忍不住望了望坐在旁的杜位。想不到這一望,他竟然認出了眼前人是杜位。
老和尚雙手合十,慌忙說:「不知杜大人駕到,有失遠迎,請恕罪!」
杜位連忙「杜某陪叔子云游名山大川,路過惠州,聞張大人在此,故來拜訪而已。大師何罪之有,不必如此,免殺杜位也!」
聽杜位如此一說,老和尚心有靈犀,便知其中二位是誰了。於是,他連忙自我介紹:他是六祖惠能紀念堂的主持——惠能童年時的好夥伴輝仔,法號禪慧(輝)。六祖惠能圓寂後,他和童年時的幾個好夥伴和村裡有識之士廣籌善款,在惠能的舊屋旁建起了六祖惠能紀念堂,以紀念昔日的好夥伴惠能,繼承他的遺願,弘揚佛法。
今天,張柬之在六祖惠能故里有幸一見《六祖壇經》並飽覽一番,真是大慰平生所願。只見他用手慢慢地合上《六祖壇經》,滿臉春風,興高采烈地向著老和尚道:「《六祖壇經》堪稱法寶壇經,共分十品,品,即是卷章的意思。《六祖壇經》以禪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動為序,述其行跡、說法及與弟子的機鋒對答,主旨在宣稱人皆自性清淨、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張自悟自修、無念無住;力倡頓悟說,是禪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據;對人們對佛學的諸多困惑予以堅定明確的開釋。不知大師對那品不甚了解?」
老和尚雙手合十:「老納有一不情之請,想請施主為本寺僧眾從一品開始,一一解讀,不知可否?」
「好!」張柬之欣然應允。
於是,老和尚敲鐘召集僧眾在佛殿大堂前,恭請張柬之上台解讀《六祖壇經》。
張柬之站在台上,清了清嗓子,雙手反剪在後背,半眯著眼睛,凝視著台下,嘴巴一張,《六祖壇經》那些經文如從話匣子滔滔流出,就像六祖惠能紀念堂旁的山溪流水一樣涓涓不斷: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有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
816章 崇敬之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