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落難情緣 > 869章品《維摩詰經》(27)

869章品《維摩詰經》(27)

    所以《維摩諸經》還是沒看懂嘛!真為學佛法,求個,能知道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長壽上、不在內外中間,能不貪軀命的,這個世界上還真不多。

    對佛法的認識,首先一定要正確,所以禪宗講見地。

    溈山禪師告訴仰山兩句重要的話:「祇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眼正是講見地,就是觀念要正確,行履是功夫。如果觀念不正確,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沒用。

    只在身上做功夫,這個肉體是有生老病死的,會過去的,不是佛法。

    如果見地對了,行履也有,這個肉體雖然會過去的,但是比較少病少惱。

    要想做到無病不死,是要有特別法門的,但是連佛自己都不肯去做。

    所以佛與佛相見,還要互問「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

    你們年輕法師學了這一句,將來彼此寫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講「信徒」易讀否,那是神權用語。佛教用的是「信眾」,眾生平等,順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受想行識之求。」受想行識是五蘊,我們都知道的。

    簡單地為新來的同道講一下:受想包括物質、生理方面,四大都是受想。

    受,是感覺方面,身體和心理有感覺謂之受。

    想,是心理的思想。

    行,包括了肉體與心理內在的思想,還包括外在的空間和時間,行是一種動轉,宇宙萬象隨時在動,分秒不停。

    打坐雖然入定了,心臟還會跳,血液在循環,就是行陰沒有停,到三禪以上氣住脈停了,行陰還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暫時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斷而已。

    這就要了解唯識的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

    換言之,生命的原動力是行陰。


    識,八識都屬於識的範圍,這裡有專門的課程研究《成唯識論》,現在不多解釋了。

    所謂五蘊,包括了生理與心理,包括知覺與感覺,這樣講就比較容易懂了。

    五蘊,是五個區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體。

    維摩居士說,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受想行識上面去求,也就是說,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剛才也說「不貪軀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學名辭,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種機能的六根,聲香味觸法,是外在與生理機能相對的六塵,六根與六塵中間有界限嗎?

    沒有的,眼睛看著手錶,馬上就看見了。

    眼睛與手錶之間真沒有界限嗎?

    絕對有的,用中文說是「間不容髮」,連根頭髮那麼細微的距離都談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這中間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理論上的差別,是有實際上、科學性的差別。

    所以,六根六塵、加上中間的界限,共有十八界。

    這個界限中又有個秘密,佛法為什麼說有十八層地獄?

    這個屬於數理哲學的範圍,與易經的數也有關聯,佛法說的各種名辭數目,七覺支、八正道等,這數目字都不是亂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學過數理哲學的人,學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時又叫六入,但六塵和六入又不一樣,古代大師翻譯時非常痛苦,用盡心機,不過用六塵比較文學化,用六入則科學化。

    你看著手,究竟是手進入,還是到手這兒?

    這是個問題。人要這麼問,學佛的人要參就得這麼參。是手在放它形象的光,進入我的視覺,然後視覺神經到腦,因此才了解到有手嗎?

    還是眼神經放射視覺到手,才覺知到手?有人可能覺得,這麼參太囉嗦,看見就看見了嘛!

    但是真學佛的人,應該要在這裡參究。翻譯成六入就有根塵進入的作用。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真好,這裡六個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塵,我們表面對佛學名詞熟練,一看就懂。

    但是假定把《維摩詰經》翻成外文還是這樣翻的話,是絕對不通的,將來一定會有用外文翻譯中文佛典的,現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淺。

    我可以預言



  
洪門十一少推薦:  
隨機推薦:  福晉  銷魂殿之霸氣側漏  她靠玄術嬌養大反派  開局化嬰,父母是黃毛太妹?  重生後我靠直播算命當團寵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落難情緣"
360搜"落難情緣"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