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維摩詰經》一轉,開始講佛土,土要讀如「度」,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什麼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淨土的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呢?《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那裡之好,地是金剛鑽鋪的,光亮而平坦,七寶行樹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彌陀經》所講的種種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們人世間認為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麗,是人世間的觀念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是佛要向我們介紹那裡的好,要怎麼說呢?好像有的鄉下人一輩子沒有見過黃金,要怎麼對他說?只好講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樣,這樣他就以為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們世間法來介紹,講金銀琉璃瑪瑙等等,極樂世界究竟是中國式的還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
佛土究竟是怎麼形成的?那是一切佛菩薩的共業所造。我們這個世界,是我們眾生共業所生。共業別業的問題這裡不講了,到別的課程再說。譬如我們說五方佛,中間是毗盧遮那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東方再過去,還有阿閦佛,多得很。關於這方面,你要看大藏經里的一部《千佛名經》,講得很清楚。要了解釋迦牟尼佛如何介紹阿彌陀佛佛土,就要研究《法華經》《大寶積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我常對人說笑話,我說你們念阿彌陀佛那麼誠心,真是好沒良心啊!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給我們的,結果你每次念阿彌陀佛都不先念釋迦牟尼佛,真是新人入洞房,媒人爬過牆。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介紹了很多佛徒,就這一點來講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沒有說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自贊毀他,犯了這條戒就沒資格學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贊毀他,但是卻會間接的這麼做,例如被問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沒有意見!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不說人家壞話,但是這個態度比罵人還糟。
佛土各個不同,依每個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這個原則把握住了,經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詳細介紹了。
或有清淨佛土,寂靜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有的佛土清淨,寂寞無言,萬一你到了那個境界,能受得了嗎?恐怕很難。
我們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講話,要找聽眾。乃至沒人可講了,心裏面還在講,念頭不能止。學佛真的絕對清淨了,你反而會害怕的,要能夠享受清淨,享受寂寞,才可以學佛。
我有個道友,年紀很大了,學問很好,學佛也幾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氣也很大,去年他來看我,說到他到國外某某人的道場去了一趟,那邊只有一個人,人家要他住下來,他不肯。
我問為什麼。他說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來看到主人一個人跪在房中念佛,那個場面好淒清寂寞,自己實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
我聽了就說,那個人實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淨佛土暫且不談,能做到寂寞無言就不容易了。
如何才能做到寂寞無言呢?蒼雪大師有詩曰: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沒有煩惱,沒有事,善惡是非苦樂都沒有,這才是寂寞無言。
不是嘴裡沒有說話,而是心聲都沒有了。
「無說無示」,沒有任何表示。
「無識」,沒有意識作用,這是第六意識之識。
「無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
不管你修淨土、禪宗、密宗,能做到這一點,就是佛境界。
無為而作佛事,佛的清淨法身就現前了,這也就是禪宗的開悟境界,也就是真淨土,心的淨土。
佛說的這一段話就是點題,今天的年輕人不懂點題,過去的人考功名做文章,看了題目,提起筆寫的第一句話就是要點題,也就是能把握住題目,把題目破掉了,也叫破題。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威儀就是態度,生活的行為,歸納起來有行、住、坐、臥四大威儀。
有很多人連個走路的樣子也沒有,或者是畏畏縮縮的,哪還有威儀?
872章 品《維摩詰經》(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