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康在夜色下,送走了張美珠,心裡充滿了無限遐想。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帶著美好的遐想,饒了一段路程,從東邊馬路上返回了縣委大院。
他從陳老師門前路過時,發現他的辦公室亮著燈,他想進去和陳老師說說話,可是又覺得不妥。他怕自己進去打擾了老師的工作,就繼續往自己宿舍走去。
也許是陳老師聽到了外面的聲音,就開門出來,看到朱友康從外面回來了,就招呼朱友康進了他的辦公室。
他對朱友康說「友康,你來得正好,剛才城關派出所打電話過來,說一群人把一位昏倒在大街上的的老漢送到醫院去了,救了一條性命。真是一件大好事。
你去採訪一下吧!我手頭材料太多,顧不上了。」
「現在嗎?陳老師。」朱友康問。
「對,你馬上就去。現在這些人都還在,抓緊去吧!」陳老師又補充道「帶上筆和本子。」
「好的,老師,我這就去!」朱友康回到自己屋裡,屁股也沒有顧上挨一下凳子,帶上筆本就急匆匆走出縣委大院。
第三天下午,朱友康一走進教室,就發現一群人擠到一起在看著什麼。
有人見朱友康來了,就把他圍起來,追問報紙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同學們圍在一起,是在看朱友康寫的這篇通訊報道。
「張老漢病倒在街上……(原來的題目是弘揚正氣助人為樂。這個題目是編輯修改後的)
9月15日下午六點多鐘,正在蓬州縣振興市場南頭出攤的個體戶白玉明,突然發現一位六十對歲的老人騎自行車摔倒在他對面的十幾米處。
他跑過去扶老人時發現,老人已經神志不清,手腳痙攣,病情十分危險。
白玉明剛要扶起患者,迎面跑來一位中年人跑過來首先抱起了患者。
『快,送醫院去!』又一位年輕人邊說邊跑去找車。
車來了,幾位素不相識的群眾,又輕輕地把患者抬到車上,送往醫院。
秋分已經,寒露將至,正是換季的時節。
他們不怕耽擱自己的生意,把患者送到醫院後,慷慨解囊,替患者付了住院費。然後,有的護理患者,有的和城關派出所聯繫,查找患者家屬。
派出所的同志,根據患者自行車上的鋼印號碼,在密密麻麻的登記本上,終於發現了一個叫張建勛的名字,是龍吉縣雙堡村人。
深夜十點多,蓬州縣公安局領導又通過雙幫縣公安局雙斧鄉聯繫,回答是查無此人。
蓬州縣公安局又派人連夜驅車奔赴雙堡村,經多方查問,發現了一個叫張建功的老漢,到蓬州縣城趕集未歸,全家人正在著急呢!
經仔細核對,這個過去曾經用過建勛名字的張老漢正是患者。
當患者家屬連夜趕到蓬州縣人民醫院,看到幾位同志仍在病人身邊時,眼裡湧出了感激的淚水。
後來,經派出所同志幫助才知道,他們是白家屯的白玉明,西關街的汪東方,南丘村的劉小喜,後寺溝的冀二民,和東街村的王二炮。」
這篇文章的署名是朱友康,這篇新聞報道刊登9月17日的新州日報第四版,旁邊還加了編者的話。
文章篇幅不長,但是,在社會上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
後來,朱友康發現,不僅文學創作重要,新聞稿件也很重要,它在弘揚社會正能量,樹立文明新風等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重大影響。
從此,朱友康的新聞稿件又多了起來,並且一發而不可收。不僅新州日報,其它報刊也有發表。
時隔不到半個月,朱友康書寫的,反映家鄉南丘村農民朱喜茂,實行生產責任制以來,為生產小組修理水泵,維修電機,安裝澆地機器設備等,大公無私行為的報道——《南丘村裡的「老黃牛」》,10月12日再次登上新州日報。
南丘村社員都知道了朱友康寫作水平高,有了事就主動找上門來,要求朱友康及時宣傳報道。
有一天,朱友康正在上課,一個四十多歲的老鄉,專門騎自行車從南丘村老家來找他。向他反映了一件好人好事。
這是一件拾金不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