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朝人的稱呼
唐代別稱縣令為明府,稱縣尉為少府。後世相沿不改。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親近者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
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皇子封王,則被左右稱為「大王」,而公主被稱為「貴主」,例如薛用弱《郁輪袍傳》中,「岐王入曰:『承貴主出內故攜酒樂,奉宴』」。
唐代對於「殿下」一詞的使用,似乎只是使用在太子身上,而對諸王沒有見過使用。然而,自三國時期以來,歷經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以及北朝諸朝,「殿下」一詞都可以使用於諸王身上。而隋更是以規定的方式確立了這個稱呼,《隋書》「諸王言曰令,境內稱之曰殿下。」唐承隋制,難道殿下的用法一下子會做出和前諸朝這麼大的改變?
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此稱呼多見,《隋唐嘉話》卷上有記載太宗為秦王時與鄂國公尉遲敬德的對話,秦王說:「寡人持弓箭,公把長槍相副,雖百萬眾亦無奈我何」,另《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於」。
國公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例如,在起兵的那年夏五月甲子旦,唐國公對大家說:「當今天下賊盜,十室而九,稱帝圖王,專城據郡。孤荷文皇殊寵,思報厚恩,欲與諸賢立功王室」。
唐朝皇帝自稱「朕」,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則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對自己的姑姑等女眷,會與民間老百姓一樣稱呼。
另外,唐代的皇帝稱呼其姑姑等女眷時候,也會像民間一樣呼為「姑」、「姊」等,《李德裕全集校箋》中,收載的李德裕為唐武宗寫《賜太和公主敕書》中有:「姑遠嫁絕域,二十餘年,跋履險難,備罹屯苦,朕每念於此,良用惘然……想姑見舊國之城邑,能不*,望漢將之旌麾,必當流涕……」。
皇帝在稱呼其叔伯及兄弟時,常常將封號貫於稱呼之上,如:騰王、蔣王、寧王——騰叔、蔣兄、寧哥。如,《因話錄》載:寧王對御座,噴一口飯,直及龍顏。上曰:「寧哥何以錯喉。」
皇帝稱呼子侄輩,常用其封號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邠王,皇帝稱為邠二十五郎。
唐代,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或「郎」等;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
但是,「娘子」、「郎君」並非只用於奴僕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為「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欲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為「郎子」,就如《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為「王郎子
當時稱呼女子,也常常將女子的姓氏前加上「阿」字稱呼,例如在《齊推女》(作者牛僧儒),中有:「元和中,饒州刺史齊推女,適隴西李某。……先生詰之,不伏。乃命追阿齊旨」。
夫妻之間,丈夫稱呼妻子也可如此稱呼「阿+姓」,這個也是從古傳承下來的,例如《酉陽雜俎》中記載了魏韋英卒後,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歸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舊唐書-辛替否傳》,辛替否在給睿宗的奏摺中有:「昔陛下為皇太子,在阿韋之時……」《舊唐書-韋安石傳附從祖兄子巨源傳》中有:「於是太平公主矯為陳謨,上官昭容紿草遺詔,故得今上輔政,阿韋參謀……以阿韋臨朝,以韋溫當國」。
在民間,夫妻之間常互稱「老公」、「老婆」,相傳此稱呼最早便出現於唐代。唐朝
第65章唐朝人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