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范蠡兵法》
自春秋時期尹始,拋石車便開始運用在戰事之中。
歷經多年傳承至今,幾乎成為了攻守陣地戰的必備軍械。
而在魏國被號為霹靂車,乃是昔日官渡之戰時,袁紹所築的土山樓櫓皆被曹軍以發石車所破,故袁軍士卒畏而號之。
但不可否認,魏國當時確實對拋石車作了些改造,令其威力更甚。
如今,漢軍在以往戰事中,繳獲了一些魏軍的霹靂車,丞相同樣再次作了些改造,使之射程更遠、拋臂更堅固耐用。
扼守在陳倉城池的魏軍兵將,對此就深有體會。
試問,被四十餘座霹靂車不分晝夜的投石砸來,是一種什麼滋味?
魏國士卒不知道怎麼去形容。
但他們都很沮喪。
倒不是被砸得死傷慘重。
同樣源於春秋時期,守城方就有了抵擋飛石的辦法。
如墨子所云「藉莫長八尺,廣七尺,其木也廣五尺,中藉苴( ju)為之橋,索其端」者,就是聲稱在敵人攻城拋石車發威時,守城的士兵用桔槔吊起屏障,以遮擋投擲物,起著防護的作用。
故而,陳倉的守城士卒在架著木城等物的庇護下,並沒有出現多少傷亡。
令他們無奈的是,漢軍的拋石几乎是無休止的!
漢軍在城外的拋石車有百餘座,只不過是因為受限於一字擺開以及城牆受攻面不大,故而才以四十餘座拋石而已。但有了數量的優勢,他們完全不需要忌諱拋臂與發機頻繁發射而損壞、鉚釘木楔裂碎等問題。
一座損壞了,拉出去修復之時將另一座徑直補上空缺便是。
如此,自是可以源源不斷的拋石。
且汧渭之會後方就是隴山,開山取石十分便利,亦令漢軍很輕易的儲備了無數石頭.......
事實上,這就是丞相用來清障的辦法。
以飛石砸毀城牆之上的箭樓、壓制城頭守軍無法以弓弩狙擊,讓漢軍得以心無旁騖的拔去鐵蒺梨、填平陷坑與護城河,以及焚毀鹿角鹿砦。
一開始,進展很順利。
在飛石的壓制下,漢軍僅僅用了四日的時間,就將護城河外側的障礙皆清理了。
就是在填平護城河的時候,便有了挫折。
在這個距離,城頭上的守軍無需拋射、直接從垛口處探出弩箭便可射殺漢軍士卒了。
但這點小事難不住漢軍。
丞相乃是讓一些拋石車先將石木先拋到護城河外側,待到入夜的時候,再悄然遣士卒前去將石木推入河水之中。
如此做法,並不能避免漢軍士卒被狙殺,且費時更久。
但在夜色的掩護下,守軍的弓弩準頭差了許多,且漢軍皆專司的大櫓盾兵掩護配合前往,令傷亡少了很多。
是故,填平城池西門這一側的護城河,足足花費了十日的時間。
且頻繁發射的拋石車,徹底損壞不可再修復的有六十餘座。
士卒亦傷亡了三百餘。
算是攻方必須付出的代價吧。
因為郭淮看到漢軍入夜潛行來填護城河的時候,見弓弩難以遏制,便改用霹靂車往下砸,令大櫓亦難以防禦。
而依著城牆根而落的鹿角鹿砦等,就很容易清理了。
將裝滿脂膏的罈子掛在弩箭上,以射程很遠的大黃弩射過去,只需拋射一些火箭便可解決了。
至夏五月上旬,陳倉城外障礙皆被毀去。
亦令真正的攻防戰拉開序幕。
日晴,風輕雲澹。
陳倉西城門外,旌旗獵獵,戰鼓雷鳴。
魚貫而出的各部漢軍,喊著整齊的號子推著雲梯、井闌與攻城車步步而前。
反觀被拋石車日夜摧殘的陳倉城頭之上,角樓箭塔已然被毀掉了大半,城牆垛口黃色的夯土暴露在陽光之下,坑坑窪窪的倍顯狼藉。
但那杆繡著「魏」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