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越窯
福禍相依,是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繼魏國大司馬曹真病故、十數萬大軍出隴右鎩羽而歸引發廟堂盡言棄涼州之議後,令曹叡稍微心安的消息便隨後而至。
一乃是并州刺史聲稱可復置雲中、五原以及朔方等郡。
自去歲軻比能與步度根受誅後,盤桓在河套平原的鮮卑各部,匱乏部落大人約束而互相攻戰,內耗之下許多部落遣使者請服,再加上匈奴休屠各部早就降服於魏國,因而被放棄的河套各郡也迎來了劃入魏國疆域的時機。
對此,雒陽諸公皆建言并州刺史之請可取。
雖說復諸郡不過是行羈縻政策,只是象徵性的收取些上貢物品,比起投入駐軍及管理的成本不成正比,但意義非凡。
河套平原乃是漢靈帝喪後淪陷的,魏國今將之收復,乃是樹立正統的威信之舉。
至少在幽并二州的黎庶眼裡,魏國此舉就值得效忠了。
而如蔣濟、陳矯等胸有韜略之臣,還將復置諸郡與西北戰事聯繫了起來。
西遷至西套平原(寧夏)的鮮卑索頭部,其首領拓跋力微在得到魏國大量精良軍械的優勢下,對陣鮮卑禿髮部與乞伏部以及匈奴胡薄居姿職的聯軍連戰告捷。僅用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便盡奪三部賴以生存的牧場,逼迫其俯首臣服。
雄心勃勃的拓跋力微乃更部落種號為拓跋,繼續給魏國上貢戰馬示好求互市,以積攢勢力圖謀併吞更多部落,稱雄河套。
此也讓魏國心生警惕。
他們可不想再迎來一個雄踞北方的「軻比能」。
是故,蔣濟等人便建言,以如今魏國無法對河套形成強而有力統治下,改錄匈奴左賢王劉豹前番隨征之功,授職為朔方都護,轉其部落前往朔方郡棲居,成為拓跋力微部落繼續東進的屏障。
算是制衡的慣用手段:鮮卑強便扶持匈奴,反之亦然。
讓河套始終保持著「兩雄相爭」的局勢。
甚至,兩者若是互爭得久了,便會為了得到更多物資而爭相邀寵於魏國。在緊要的時候,魏國可藉此緣由,無償徵發他們的族人隨征隴右!
不需要擔心,劉豹看破魏國的用心,而藉故託辭不願前去朔方。
南匈奴被魏武曹操分為五部後,被授予決策匈奴內部事務之人,乃是右賢王去卑,且每一部都有魏國任命的漢人司馬監督。劉豹之父於扶羅早就死去、其叔單于呼廚泉被「恩寵」也在雒陽養尊處優,讓他在南匈奴內部的權勢很弱。
名號雖尊為左賢王,但統領的部眾僅是左部(匈奴五部之一)。
讓他前往朔方,乃是默許他併吞其他游離的小部落壯大,猶如困龍出淵。有魏國在後支持,僅是對抗鮮卑拓跋部而已,他豈能有不情願之說!
另一讓曹叡舒心的事,乃是遼東的戰報。
拜去歲東吳船艦跨海奇襲遼東,擄掠人口輜重無數而歸所賜,因而在今歲開春之際,江東再度故技重施。
哪料到,夏四月趕到了遼河,卻發現魏國已經堅壁清野,將許多黎庶都內遷了。
依著兵家常識,在魏國已有防備之下,吳國水軍當退兵。
但任副職的宗室孫晞年壯氣盛,不甘心兵出無所得而歸,乃領著本部兩千餘人上岸搜尋周邊,看有無遺漏的邑落或牧馬地可擄掠。
隨即,他便被魏國一偏將軍,領著兩百餘騎突襲,殺得十不存三而歸。
頗為巧合的是,此偏將軍姓張名虎,乃已故張遼之子。
因為隨司馬懿征公孫而來遼東,又以騎戰精湛而被留下戍邊,防備高句麗以及護朝鮮、濊貊、挹婁與夫餘等其他東夷。
更令曹叡舒懷的,乃是細作傳歸來的消息。
吳國內黎庶叛亂四起!
如廬陵人李桓與路合、東冶人隨春、南海人羅歷等聚眾殺官吏而反,每部都不寡於萬人。
雖說,叛亂各部中,有素來不臣服於孫吳的山越裹挾作祟。
但這麼多人一時並起,乃是黎庶不堪孫吳苛捐雜稅之故。
為了坐穩江東選擇與世家豪門妥協、擁有畫郡縣
第243章 越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