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楊張寶同2017923
這首歌出自於塔斯提哨所。它不僅唱出了人民子弟兵像白楊一樣紮根邊疆,保衛祖國的風采,也講述了在中蘇邊界發生衝突的那段歷史中,邊防戰士和邊民用生命捍衛祖國領土的英勇故事。
在蘇聯解體之前,這裡是中蘇邊界。這片美麗富饒的夏季牧場本在中國境內,由於蘇軍的蠶食,到了1969年已被蘇軍強占,並不許中國牧民夏季轉場。為此,1969年這裡曾發生了610邊境事件。
19年春,伊犁錫伯族戰士陳福森回家探親時,向母親講述了他們哨所和邊防所經歷的這些故事。母親聽後,為了支持他安心邊防,給了他十棵小白楊樹苗,返回部隊後,他和戰士把樹苗栽到哨所營房旁。因嚴寒和風沙的侵襲,小樹苗相繼枯死,只有離哨所最近的一棵頑強的活了下來。同年,詩人樑上泉來塔斯堤哨所採風,譜寫了這首歌曲。次年,由閻維文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而出名。從此,塔斯提哨所被稱為小白楊哨所而聞名。
今天,我們走在美麗的巴爾魯克山下,可以近距離看到小白楊哨所。哨所是座兩層的塔式小樓,立在營房旁的高坡上。塔頂豎著一面五星紅旗。在一樓和二樓的橫板上,「祖國在我心中」幾個大字讓人心懷肅穆。在二樓的瞭望台上,一位軍人正端著槍瞭望著遠方。哨所的旁邊有棵白楊樹在默默地伴陪著軍人。如果你走到哨所的旁邊,可以看到一塊斑駁的巨石上寫著:小白楊哨所。離哨所100米的地方就是610事件中被蘇軍開槍打死的女烈士孫龍珍的墓地。墓碑上那碩大的「守望」二字,仿佛還在講述著當年的610事件,而這個「守望」的故事,恰恰就是小白楊守邊防的真實體現。為了讓讀者深切理解這首歌,我想應該把這段「守望」的故事講述一遍。
美麗富饒的巴爾魯克山位於中哈邊界新疆境內塔城地區的裕民縣中南部,橫貫東西兩面,寓意為「富饒、富足,無所不有」。山脈的西部盡頭是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分界線。它介於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之間,有草原、雪山、松林、河谷等山地景觀,保持著近乎完整的原始風貌,而高山、峽谷、森林、草甸、湖泊的景致又具有美麗的喀納斯地貌特徵。山脈呈中高山型,由於山體不斷提升,構成著明顯的垂直分帶。尤其北坡山巒起伏明顯,降水豐富,灌木和草原型植被生長茂盛,是優良的夏牧場。而低山帶的坡度平緩,寬谷和丘狀山連綿起伏,土質鬆軟肥沃,降水較為豐富,草木繁茂,呈山地草原景觀,屬優質的天然牧場。
如果把中國的版圖喻為雄爾魯克山就是雞頂端向下彎曲的一片漂亮的羽翎。
而塔斯提哨所就是這片美麗國土的守望者。它立在蒼莽廣袤的巴爾魯克山下,像一名邊防戰士在守護著這片鮮花的世界,這片野生植物和動物的樂園。
當時,這裡還是中蘇邊境,蘇軍在鐵列克提侵入中國領土縱深達3公里,修建公路,構築工事,有些邊民的莊稼就在蘇軍的鐵絲網下。塔斯提牧場竟也被蘇軍占據,而且不許我方牧民轉場放牧。為此,我邊防戰士和牧民與蘇軍發生過多次小規模衝突。
5月20日,我方戰士丁餘生和163團三名農工按照邊境協議在雙方共用的界河阿克喬克的龍口築壩放水澆地,蘇軍出動裝甲車3輛,武裝軍人30餘人將我方人員抓走,遭到反抗後,便用槍托毒打,然後帶至蘇境塞米巴拉金斯克州,關押了24天之久,經中方9次抗議和多次會晤,蘇方才將被綁架人員送回。
5月24日,我方牧民趕著大群的牛羊從別的牧場轉場到塔斯提牧場放牧。十多名蘇軍荷槍實彈地把著路口,不許我方牧民通過。我方牧民在幾位邊防戰士的保護下,強行闖關。結果雙方軍人對打起來,我方一名戰士用槍托將一名蘇軍士兵的頭部打破,血流不止。牧民們乘機趕著
-----這是華麗的分割線--
小說網友請提示:長時間閱讀請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薦閱讀:
----這是華麗的分割線---
牛羊通過了路口,進入了夏季牧場。
此事之後,蘇軍開始進行報復。1969年6月10日那天,農九師12團5連的牧民張成山早上趕著羊群去放牧,走到一片長著肥嫩青草的三角地帶,羊群一下子涌了過去,吃著
第573章小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