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張寶同2016.6.16
中國精神是由中國傳統文化所滋養的一種內心體驗,是中華民族的高尚品質和靈魂。中國精神高舉的是偉大的愛國主義旗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就是這面旗幟的偉大旗手。在中國朝代更換和社會動盪的幾千年中,愛國主義一直是中國精神最集中的體現,而屈原便是愛國主義的傑出代表。
屈原所處的春秋戰國時期屬於「邦無定交,士無定主」。士人很自由,國君很寬容。士人可周遊列國,朝秦暮楚。有些士人在本國得不到重用。常常投奔他國。如商鞅棄魏相秦,孟子遊說齊梁,荀子入秦適楚,韓非背韓助秦等。士人們都把謀取權位以施展政治抱負為己任。而屈原自小受到了楚文化的薰陶,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深厚的愛國情感。早年他深受楚懷王的信任,輔佐楚懷王對內變法圖強,對外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國富兵強、威震諸侯。後來遭到奸臣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此時,他本可以象別的士人那樣,到別的國家謀求官職,實施個人的理想抱負。可是,他不想離開本國,不想有負本國,並在得知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之日,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愛國情感,正是華夏兒女們最高尚的民族氣節。
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主義詩篇和氣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的仁人志士和文化精英。無論是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還是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乃至岳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以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無不展現和抒發著愛國詩人捨生忘死,保家衛國的凌雲壯志。中華民族也因為有了這些英魂忠良,才使得愛國大旗更加鮮紅,中國精神長存於世。
然後,由於南宋的軟弱與**,萬里河山被遼人所占。崖山一戰,致使南宋所剩的文化精英全部戰死。要不,史學家們說,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不是我們的國家沒有了,而是中國的精英文化沒有了,中華民族的氣節沒有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沒有了。要不,自宋以後,誰還能聽到陸游、辛棄疾和文天祥那般激情豪邁,震耳發聵的戰鼓?誰還能記住岳飛在宋高宗要為在杭州建造府第時所說的那句話「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在沒有中國精英發聲的數百年裡,民族氣節和中國精神早已被世人所忘。外族勢力殘酷統治,以漢治漢。漢奸文化大行其道。也許人們會認為南宋是被忽必烈所滅。可卻有人在崖山的石岩上刻著「張弘范滅宋於此」。如果沒有洪承疇和吳三桂,中國的歷史又會怎樣?還有石敬塘、袁世凱、曹汝霖、鄭孝胥、汪精衛、周佛海、李****等,哪個不是漢奸文化培育出來的怪胎?特別是抗戰時期,中國光是給日軍賣命的偽軍就有210萬,甚至超過了在華日軍200萬的人數。要不,我們中國人自己都在納悶:怎麼會有這多的賣國賊?
雖說崖山之後,沒了中國。但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種子並沒有完全消亡。一旦冬去春來,便會破土發芽,長成參天大樹。也就是在中華民族艱難危機的關頭,中國出現了光緒、孫中山、康有為、梁啓超、曾國藩、李鴻章、林則徐、李大釗、陳獨秀、******、******、******和魯迅等一大批文化精英與領袖人物。使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精神再次復興和發達,也使得中華民族開始從水深火熱和災難深重中一步步地走向光明,走向振興。從此,中國人開始有了希望,有了夢想。
在國破山河碎的動盪年代,中國精神集中體現在保家衛國和抗擊侵略。而在當今國家正在走復興之路,建小康社會之時。中國精神就更多地集中在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工作與奉獻之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據說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並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其實它又何嘗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傳統?中國精神的本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