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其他小說 > 詩相 > 第四十一章《廬山》

第四十一章《廬山》

前幾十公里,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宛如白虹騰空,以為是從銀河從天上落下,瀰漫飄灑在半空中。從五言詩的寫景片段可知,他的七言絕句猶如這首五言詩的精簡版本,可能因為世人只有想記憶凝練短句的傾向,故而世人多知曉經李白提煉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五言詩後半段是抒情的描寫,其中寫到他平生素來喜歡到名山覽勝,看到廬山瀑布時更是覺得心定神閒,最後以「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來呈現他望廬山美景的感受,也即表達作者的理想是遁世隱居在廬山、永辭人間,當然這可能是他在廬山覽勝後的心血來潮之辭。一般人欣賞到美景時,世人頓生隱居山水田園的衝動,心血來潮的那一刻常有,然而真正實踐它的人屈指可數,據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九江市民陶淵明,曾以家鄉的廬山風光為背景創作了他的名篇《桃花源記》,並且真正的隱居下來,他採菊東籬後,悠悠然見的南山便是旅遊聖地廬山。

    離李白望廬山瀑布近百年之後,廬山迎來了另外一位頗具盛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他拜訪了廬山大林寺,時光歷經兩個多世紀後,一位文學巨匠攜友登臨廬山覽勝,並留下富有哲理的名篇《題西林壁》。中唐詩人被貶為江州(古九江市)司馬時登上廬山,北宋詞人蘇軾則是以罪官身份安置在湖北黃州時遊覽廬山,他們皆在此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名篇,或許人處逆境時,欣賞到秀麗的山水風光後容易情思涌,進而能創作出經典語句。從創作詩詞篇目數量來衡量,歌詠廬山的詩篇可謂是拔得頭籌,凡是有名氣的山峰幾乎都有歌詠它的詩詞文章,不過能夠傳誦甚廣的不多,東嶽名山有杜甫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廬山有李白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外,還有一首出自蘇軾之手的《題西林壁》,其他名山則鮮有傳誦較廣的經典詩句,再者,白居易遊歷廬山而創作的《大林寺桃花》,亦是傳誦度較廣的歌詠桃花名篇。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寫作者在看廬山時,站在不同位置或角度的各種變化,較容易理解,就如工程設計工作人員,同一個工程部件分平視圖、俯視圖和側視圖之分別,儘管是同一個東西,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圖卻完全不一樣,廬山橫著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岭鬱鬱蔥蔥連綿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差異較大。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蘇軾的即景說理,敘述他登廬山欣賞奇峰峻岭後的所思所想,之所以不能辨識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身在其中,這兩句所表達的另一層哲理是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今日來看,這首詩用以啟迪人們認識到世間存在這麼一個道理,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和人生經歷的差異,看問題以及理解問題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認識難免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難免會帶有片面性,要想全面客觀認識事物的全貌與本質,就應該跳出固有的框架,擺脫成見,即跳出「身在此山中」去理解或看問題。

    這樣的詩句放在蘇軾所處的改革背景下,不得不讓人懷疑它蘊含的政治意味,哪怕是作者純說哲理,也難以不讓政敵就此大做文章,牽強附會的說蘇軾批判朝廷大力推行變法措施猶如「當局者迷」,而蘇軾他本人「旁觀者清」。講到政治意味和這首詩,很多讀者或許會將蘇軾和王安石作比較,詳細了解歷史的人或許應該知道,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只是將蘇軾踢出朝廷而已,而將蘇軾貶謫為罪官身份的,則與王安石無關,更何況不管是變法派和守舊派,對王安石的個人品性幾無指摘之處。後世喜歡將王安石的詩作《登飛來峰》與蘇軾這首《題西林壁》作比較,源於這兩首詩的尾兩句似曾相識,再者他們分屬對立的政治陣營,讓人們理解起來為彼此的抬槓詩,用來作比較也算情有可原。將他們之間的詩理解成抬槓之作則有點牽強,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時剛過而立之年,尚未知蘇軾的存在,且又在榮登首相高位主持變法之前,蘇軾覽勝廬山作詩《題西林壁》則是三十餘年後的事情,也即蘇軾作此詩時,王安石已經致仕隱居在南京。從兩人的仕途軌跡來看,兩人並不曾直面成為政敵的經歷,雖對改革有不同的理解和態度,但彼此的影響甚微,或許有人說北宋的黨爭是王安石變法的後遺症,而蘇軾是變法運動而引發黨爭的「受害者」,這麼解釋倒也無可厚非,因而也能理解為何有讀者將風牛馬不相及的兩首詩牽強附會在一起解讀。

    王安石作《登飛來峰》時,正在地方任職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對自己的政績效果感到滿意,期許將來到朝廷里更好的施展才幹,蘇軾人到中年,自是深刻理解到千人千面,作《題西林壁》更大可能是表達對朝廷推行改革政策有不同角度的看法。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在朝廷任職時支持慶曆新政,在地方任主官時推行過改革措施,只不過改革舉措皆以失敗告終,隨後便對改革變法持守舊態度,身為大弟子的蘇軾緊隨恩師步伐,對改革變法主要持反對態度,再加上蘇軾本人喜歡賦詩諷刺新法,咎由自取的被政敵抓住把柄,進而落得個罪官身份被安置在湖北黃州。仕途上的打擊,對於歷史人物的名氣來講,蘇軾反而是成功的,在他遊覽廬山之前,他的文學成績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也從蘇軾演變成後世千百年來備受讚譽的蘇東坡,他在廬山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是傳誦甚廣。

    遊山玩水,對現代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對於古人來說,則泰半是富人階層的專屬消遣活動,對於文人墨客而言,多是湧現創作情緒的活動,如李白登上廬山欣賞旖旎風景後頓生隱居的衝動,蘇軾登上廬山而賦詩總結人生哲理,可見對於多才多藝的有閒階級來說,遊山玩水猶似文學創作的源泉。曾看到一個打油詩的段子,「這裡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無奈自己沒文化,能一句我靠好美」,這首打油詩固然是調侃的,但也道出一個常理,要想遊歷山水之後,寫出有水平的語句,先哲們的優秀詩句,須勤朗誦及模仿學習,待日積月累後某一天情思湧現,或許能吟詩一首或作打油詩,而不至於在欣賞美景時只能一句「哇噻,好美」。登山一群山的主峰時,放眼望去,杜甫名句「會到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最容易浮現,望廬山瀑布時,想必今人很難想像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至於蘇軾在廬山的名篇,則是任何名山可以有的意象和哲理,只是恰好仕途低迷的蘇軾,巧遇了廬山風景和佛家思想的西林寺,故而創作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小滿老豆推薦:  
隨機推薦:  娛樂帝國系統  修羅武神  無敵升級王  全民小鎮之辣主麻仆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詩相"
360搜"詩相"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