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地的秋收基本上已經完了,那麼就將進入冬閒的時間了,而在沒有農活的時候,除了應付一下官府的派發的勞役之外,田間地頭的農夫們會做一些什麼事情呢?
在後世,多半是盤腿在炕上,喝點小酒嘮點嗑,扯一些家長里短,說一下十里八鄉……
斐潛想打亂一下周邊這些大佬們的儲備糧草的進程,也想掩蓋一下自己囤積糧草的行為,自然就需要找一點事情出來,轉移一下世人的注意力。大筆趣 www.dabiqu.com
袁紹和公孫瓚,嗯,斐潛一邊琢磨著,一邊招呼著徐庶跟到自己身邊來。
在歷史上,公孫瓚和袁紹反目之後,似乎就瞬間從巔峰落入了谷底,曾經正面硬扛烏桓和黃巾的公孫瓚,就像是吃了棗藥丸子一樣,昏招迭出,不僅將手頭上的兵力分散,甚至更是不再親自指揮部隊,讓婦人進行傳令……
其中發生了什麼,斐潛自然是無法得知,不過現在袁紹所作的真的是非常的漂亮。
平衡之道,不是身在漢代的這個時刻,真心無法體會得出來。
袁紹雖然占據了冀州,人口密集,富庶之地,但是周邊的關係也是非常的複雜,北方有公孫瓚和劉虞,鮮卑和烏桓,西邊有斐潛、黑山,東面有劉岱、徐謙,南邊基本上就屬於是一輩子的對頭了,曹操和袁術。
但是現在袁紹卻玩得風生水起,在北面方向上表示要表劉虞為皇帝,然後打壓公孫瓚,隨後又和公孫瓚眉來眼去,拿下冀州之後又開始擠兌不肯當傀儡的劉虞;西邊就不說了,東邊的和徐謙進行聯盟,然後還和南面的陳留太守張邈交好,又同時派遣曹操打入兗州作為和南面袁術的緩衝……
四處煽風點火,袁紹卻安然坐在冀州募兵,積極備戰。
在這種情況之下,斐潛自然琢磨著,是不是需要給袁紹摻一點沙子……
斐潛示意左右護衛往外擴展一些,以防止自己和徐庶的話語被其他的人聽到,然後低聲說道:「元直可曾聽聞有一言……代漢者,當塗高也……」
漢代是最講究讖言的一個朝代,或許是因為這個時間段的宗教的神秘觀才逐漸形成的原因,許多事情都離不開讖言。這句話有一說是出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當時漢武帝感嘆道:「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如果單純按照字面上來解釋,就是代替漢的人,就是在道路中的高大之人……
當然,實際上漢武帝並不是覺得漢朝氣數將盡的感嘆,多半是漢武帝喝高了些,感慨漢朝的不易,說將來漢朝也會碰到一些苦難,這個時候不知道是哪個宗室子孫挺身站出來力挽狂瀾?
而且古代在講究數字的時候總是虛指的居多,六七四十二未必是真的就指四十二個皇帝,按照漢武帝的意思,應該是說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的統領漢朝者,應該是一位險峻環境中臨危不懼的大人物。顯然,漢武帝他認為漢朝即使遇到問題,也會有劉氏子孫站在道路當中,統領著眾人繼續前行。
但是顯然其他的野心勃勃的傢伙們不這麼想,比如將自己的字取成了高速公路的男人……
徐庶明顯也聽過這一句話,頓時有些愕然,沉思了一會兒後說道:「讖言多有含糊不清,若是要附會某人,單有此言……恐怕尚不足為信……」
反正這個讖言都是這樣子,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都是含含糊糊,誰都好像懂得,但是誰也不能說個清楚,到了事後,便一個個跳將出來,表示這個事情早在什麼什麼時候就已經有言在先了。
斐潛忽然想了想,忽然露出了一點怪異的笑容,說道:「元直,若是不特指某一個人,而是將好幾個人都一起拉下水……」
「好幾個人?」徐庶低聲道,「除了袁車騎還有他人?」
嘿嘿,原來徐庶以為斐潛是在說袁車騎啊……
斐潛也很好奇為何徐庶會扯到袁紹身上,便也低聲問道:「元直說說看,若是袁車騎要如何解法?」
徐庶左右看看,然後撿起了一根小樹枝,在地上寫了兩個字,然後將聲音壓到了極低說道:「袁者,轅也,紹者,繼也,當於塗高代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