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武成王廟中只剩下忙碌的考官。
此科省試一共考三場,每天一場,考完一場後,舉子們有一天的休息的時間,隔天再進行第二場。
另外,閱卷和考試也是同時進行的。
第一場結束後,考卷先送至彌封處進行彌封。
彌封完成,所有的考卷都會依次進行編號,一一對應,然後交至謄錄所,令書吏謄錄。
其中,彌封制度創立較早,是由太宗創立的,而謄錄製度則是由真宗創立。
此後,彌封、謄錄雖偶有爭議,但一直延續了下去,明清時期,亦是繼承了宋朝科舉的框架。
考卷謄錄完成,即刻交至外簾官處進行點檢。
由點檢官進行初步評審,而後再交至參詳官處細審。
點檢官初審,參詳官覆審,貢舉官終審,最終,貢舉官會綜合各方意見,評定考生試卷。
至於,審核標準,大抵是分為五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等。
一般而言,第一等至第四等,基本都能通過考核,其中,第四等的概率相對較小。
具體是否能夠通過,還得看當年的應考人數,以及錄取指標。
而位於第五等的考生,則是黜落無疑。
和前代相比,宋朝的三級評審制度,明顯更加公正,但這也意味著工作量巨大。
畢竟,此時的科舉和後世的考試大不相同。
除了類似填空、默寫的貼經和墨義之外,其他考試內容都具備相當程度的主觀性。
沒有準確答桉,無疑加大了審核官的工作量。
雖然按照流程留給了考官將近一個月的評定時間,但幾千人,上萬份的答卷,時間仍然很是緊張。
所以,武成王廟內的書吏和考官,幾乎是連夜進行彌封、謄錄,絲毫不趕耽擱。
貢舉,乃是國家大事。
若是哪個環節出了錯,耽擱了放榜的時間,誰也吃罪不起。
月至中天。
武成王廟內仍是燈火通明,經過大半夜的攻堅,甲區的試卷終於完成了彌封和謄錄,交到了點檢官的手上。
一位年紀四十餘歲的點檢官,正在挑燈夜戰,緊急批閱考生的答卷。
其實,三場考試中,雖然詩賦被排在了第一場,但詩賦的評卷難度卻是最低的。
因為詩賦的考核,有著嚴格的標準,點檢官也只是三級評審中的第一環,只要考生不是寫的狗屁不通,基本上都能通過初審。
另外,有資格被選為點檢官的,最少也是飽讀詩書之輩,或許點檢官無法做出最上流的詩賦。
但僅僅只是評判詩賦的好壞,還是不成問題的。
時間緩緩,點檢官絲毫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逝,直到天際滿滿泛白,這位點檢官終於看到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詩賦俱佳,可謂學識優長,辭理精純,當為上上上等。」
(上上上等,即第一等中最上等,五等分別是,上上、上、中、下,以及不通)
批閱完這份考卷,本來稍有睏乏的點檢官,頓時不困了。
一篇辭理俱佳的賦,就像是一壺三十年陳的美酒,讓人忍不住沉醉其中。
以硃筆寫下評語後,點檢官這才看了一眼考卷左上方的編號。
甲乙戊戌。
雖然點檢官沒有資格抽看考生的具體資料,但他仍是將這份編號記在了心中。
此人,絕對不是無名之輩。
會是誰?
二宋兄弟乎?
點檢官雖然職位不顯,但好歹也是京師土著,二宋兄弟的大名,他當然是聽說過的。
二宋的詩文,他也見過,此份考卷倒是像他們的文風。
此份答卷,很可能會是此科頭名。
儘管閱卷工作還沒有完成,但這名點檢官卻認為,數遍所有答卷,估計也找不出比此份答卷更優秀的。
這名點檢官的猜測並沒有出錯,甲乙戊戌確實是二宋兄弟的編號,準確來說是哥哥宋癢的編號。
另外,宋癢所做的辭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