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一出,卻是讓一眾大臣們驚訝,事先誰都沒想到皇帝要親征。
房玄齡沉默,魏徵卻是立馬站出來反對。
侍中馬周也出言反對,認為根本用不著皇帝親征。
「臣舉薦右僕射李相掛帥。」馬周道。
李大亮則謙虛退讓,「臣認為李司徒比臣更適合掛帥東征。」他舉薦李靖統兵。
「藥師年邁兼有腿疾,朕豈安心勞煩他出山?」皇帝反駁,又說李大亮如今在朝中為相,與房玄齡一起主持尚書省事務,也是抽不出空來。
「那臣舉薦英國公李相公為帥。」
「李績要鎮守河東,防範漠北薛延陀。」李世民反駁。
「那柴紹、薛世雄、程咬金、牛進達、蘇定方、段志玄、張士貴、李道宗等皆可為帥!」
皇帝卻還是搖頭,「朕當然也知道他們都是當世之猛將良帥,但朕當年曾隨高祖往遼東押運軍械糧餉,親自看到煬帝無道,征遼苦民,無數百姓為躲避出征與瑤役而打斷自己的手腳,也看到一路上,到處都是饑民和那些困斃的民夫。在遼東,更是到處是死傷的中國子弟······」
「朕當時就曾心中立誓,早晚有一天,要率大軍回來,為中國子弟報仇雪恨。如今,自當親提六軍,揮師討伐。」
「爾等無須多言,朕意早決。」
「太子承乾留洛陽監國,左僕射房玄齡與知門下省事魏徵留守輔佐,另外朕再召秦琅回來,授檢校中書令加太子詹事一同留守輔佐。」
「中書令長孫無忌、尚書右僕射兼吏部尚書李大亮、侍中馬周隨朕親征。」
「以鎮東都督府長史、金州都督牛進達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以及山東募兵一萬,集結遼南金州卑沙,乘戰艦走海路向平壤進軍。」
「召河西經略使、涼州大都督府長史程咬金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府軍六萬,以及隴右河朔歸附之突厥、党項等胡兵,向遼東進發。」
水陸兩軍齊發,這也是當年隋朝時的征遼方略,並不算稀奇,畢竟高句麗盤踞遼東數百年,在遼東一線本就經營有堅固的防線,建立了大量的山城,而近年又搞起了遼東千里長城防線,遼東正面防線還是挺堅固的。
但是大唐與高句麗隔海相望,其國都平壤又在海邊,所以出一軍自海上攻打,本就也是符合兵法的,派一支偏師自海上攻打,必然迫使高句麗人等分兵防守,這樣就能削弱其遼東防線的兵力。
更別說,以如今大唐海上力量之強,早遠超隋時,從海上進攻,還是有很強的突破機會的。
而皇帝選的兩位大將,牛進達統水師一路,程咬金統陸路主力,牛進達這邊不出意料,他畢竟當初為幽州長史時,秦琅偷襲高句麗,奪了卑沙城,牛進達也是冒險發兵增援的,事後因御史彈劾他擅發兵馬,皇帝便乾脆就調他鎮守卑沙,授為金州刺史,後加鎮東都督府長史。
老牛在遼南鎮守多年,一直沒挪窩,他統水師是最佳人選。
倒是程咬金統陸路主力,有些意外,他先前鎮守河西涼州,級別是當然是沒問題的,而且打吐谷渾打党項都是有戰功的。
他現在也是隨駕來參加封禪,隨時可以前往幽州上任,集結人馬。
資歷、能力都還可以,雖說不如李靖、秦琅、柴紹、李績他們,可畢竟又不是讓他為東征主帥,只是一路主將的話,也是綽綽有餘的。
皇帝調度的兵馬數量不多,牛進達這邊是五萬,程咬金是六萬,協從的胡蠻兵不算其中。
相比起楊廣發兵一百多萬征遼,無疑有些太少,但少有少的好處,一來兵力行動快,二來後勤補給壓力小。
此時已是九月,本來並不是出兵的好時機,因為遼東寒冷,很快就要入冬,到時北方海灣結冰,江河封凍,更別說千里雪飄,能做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但如李世民早就跟將領們推演過的一樣,這個當口發兵,正是可以打高句麗人一個出其不意,此時距離遼東封凍不能作戰還是有近三個月時間的。
秋高馬肥,正適合用兵。
高句麗人會認為即將入冬,大唐不可能在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