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可以衍生出更多事情,這是萬物發展的規律。
人類文明的起源其實很簡單,大抵是幾個住在山洞裡的原始人,原本過著快樂的茹毛飲血吃生肉的日子,後來有一隻動物,不知道幹了什麼遭雷劈的壞事,恰好被一道過路的雷從活生生的生肉劈成了五分熟的帶皮熟肉,原始人躲在山洞裡看到這一幕,於是嗬嗬嗬的跑出來,掰下一條腿嘗了嘗,頓時流下了幸福的淚水,那個時候他們才知道熟的東西比生的好吃,於是,世間便有了火。
從茹毛飲血到牛排五分熟,這便是人類文明跨進的一大步,自從吃了熟肉後,腰不疼了,腿不酸了,一棍子撲暈五個原始婆娘,拖進洞裡洞房,不費勁。
後來,某個強壯的原始人偶然發現自己揮拳頭揍人之後,別的原始人都很怕他,於是人類有了畏懼心。強壯的原始人很高興,用咿咿呀呀的原始語告訴他們,從此我就是你們的首領了,你們去打獵,烤熟了送給我吃,人類於是有了權力和階級,再後來發現某種作物煮熟了很可口,於是嘗試著主動種植它,發現嘴和舌頭能發出各種聲音,這些聲音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願,於是有了語言,有了語言還不夠,於是他們試著把語言幻化為書面表達形式,把想表達的意思刻在石板上,先是用簡陋粗鄙的圖畫,漸漸的,圖畫經過演變後成為了文字……
看,人類的文明在一步一步的發展,進步,所有這些進步的起因,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更方便,品質更高,這是一切文明發展的原動力。
李素不知道今日自己提出設立農學的建議算不算給人類文明添磚加瓦,他只是覺得有些事情如果有人想到了,就必須有人去做,千古以還,朝代興亡,那是大人物們的博弈,輸贏的結果對大人物們來或許很刺激,但苦的卻是百姓,所以後世有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苦」的源頭,到底還是糧食,糧食這個東西一直在影響著文明的進程,有時候它讓人類文明進步,有時候害文明倒退,饑荒災年,千里餓殍,百姓流離顛沛,易子而食,那一幕幕慘如修羅地獄般的情景畫面,其實都是因為「糧食」二字。
李素並不覺得自己跟「高尚」「偉大」這些詞沾邊,提出設立農學的建議只是因為不想看到大唐的百姓們也有千里餓殍,易子而食的那一天,或許,他確實愛上了這個年代吧,想為這個年代多留住幾年純樸無華的光陰,讓這個年代裡可愛樸實的百姓們能夠吃飽飯後,像他一樣悠閒地躺在院子裡曬著太陽,迷迷糊糊睡在銀杏樹下,一夢千年。
李素的一句提議,令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兩眼頓放光彩。
這個提議……非常可行,而且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這個提議對他的統治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他所要付出的只不過是召集官員學者和有經驗的老農,然後從國庫劃撥些許經費,建幾棟大房子,圈一片荒地,僅此而已,可是得到的好處呢?
首先,天下所有農作物的種子都有改良增產的希望,百姓能吃飽,國庫糧草豐盈,這是天下安定的基礎,其次,他做了一件亘古以來帝王從未做過的事,可謂空前絕後,天可汗的青史列傳上,「設立農學」這件事必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哪怕農學的研究進程並不理想,所謂改良和增產全部失敗了,對李世民來也不算壞事。
重要的是他在做,他做了。
失敗又怎樣?朝臣和百姓不會怪他,反而會在人前人後,陛下為了百姓的溫飽殫心竭慮,投入了多少心血和精力改良糧種,陛下真是有心,他是個好皇帝。
這句評語,對李世民而言便是沉甸甸的政治籌碼,便是號令天下,臣民絕對服從的至高威望。
所以,設立農學無論成或敗,對李世民來都是有利的,他沒有拒絕的理由。
殿內,李世民臉孔忽然漲紅了,呼吸愈見急促,顯然內心很不平靜,旁邊的三位重臣自然也是老奸巨滑之輩,李世民聯想到的,他們也迅速想到了,然後一臉喜意地朝李世民拱手行禮。
皇帝和宰相這種工作就是這樣,外表正義偉岸,實則內心陰暗,總以最壞的惡意去揣度別人,而且無論多么正大光明利國利民的好事,從他們腦子裡轉了一圈後,過程和目的頓時變得非常齷齪骯髒了。
「設農學,改良莊稼,此事…